不听证不公示 “阳光透明”表现在那里?

26.06.2014  00:00

  近日,有媒体聚焦海口公共自行车租赁点(以下统称海口数字信息亭)在运营中,到底是为民服务还是谋取私利?至此,广受诟病的海口数字信息亭再度被推至风口浪尖,而陷入“”、“”之争困局的海口数字信息亭真相如何,记者就此进行深入调查,运营商、海口市容委针对市民提出的六大质疑逐一进行了回应。(6月25日南海网)

  好好的数字信息亭,本应是为市民提供各种信息方便,却成了私人企业敛财的工具,大肆兜售广告,对外出租销售商品,俨然成了一个个商铺。

  对此,相关部门的解释是,这些商铺和广告的收入用做公共自行车的投入和维护。显然,这又是一个“公共资源换公用服务”的例子。其实,这种模式,经营的好,也无可厚非,国内也有很多成功的案例。但问题是,海口公用自行车项目目前运营的并不好,民间和网上的质疑很多。相反是公共自行车点的广告和数字亭,生意做得有声有色,这很难不让很多市民看着生气,进而从该项目的源头上产生质疑:这个公共自行车项目,当初究竟是怎么交给这家叫做“海南洋嘉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的公司运营的?有没有经过公证和招投标?

  面对市民和网友的种种疑问,相关部门的回应却是“政府定就行”!他们的依据是该项目的审批主要是按照海口市及规划部门的规划来进行,且该项目已经经过市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层层论证,随后市人大还组成一个工作组进行调研,因此该项目的审批完全“是在阳光下操作的”。

  好一个“是在阳光下操作的”!我们可以看到,上述程序确实在政府几个相关部门里走了一圈,但这个所谓的“阳光操作”,有哪一个程序经过了公示,征求了市民意见?试问,你还没过问过市民,需不需要公共自行车,也没问过市民,能不能占用一些公共道路做公共自行车停放点和数字亭,单凭一些“规划”和“调研”,就直接上马了这个工程,所谓的“阳光透明”和“科学规划”又表现在哪里呢?

  不可否认,公共自行车项目的初衷是好的,“绿色慢行系统”的设想也是美妙的。但说到底,建这个公共自行车系统,本来就是要给咱市民和游客用的。但这个项目从运作到上马运营,一直把市民游客的意见排除在外,如此做法,和闭门造车有何两样?也难怪大家都不满意。更何况,从目前的运营情况来看,我们只看到了公共资源被利用,被商业化,所应享受到的公共服务却没有到位,这怎么不让人疑窦丛生?

  海口公共自行车项目的变味,让我们再次嗅到和便民疏导点一样的“挂羊头卖狗肉,出卖公共资源”的味道。对此,我们不能任由相关部门继续自圆其说,应该深入彻查,将这一项目重新将由民众讨论,别再让好好的民生工程成了伤心工程。(肖时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