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地两区”涵润美丽白沙

08.04.2016  11:34

三地两区”涵润美丽白沙

 

  本报记者   邓海宁   通讯员   王伟   苏小婷

  近年来,白沙黎族自治县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立足县情,以建设“美丽白沙”为总抓手,确立了“三地两区”发展战略。“三地”,即打造海南中部热带生态特色农业基地、海南中部绿色农林产品加工交易基地、海南中部休闲养生旅游胜地;“两区”,即海南重要的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实践区。

  用“白沙速度”书写的亮眼成绩单正是出自“三地两区”发展战略的手笔。

  保护生态环境发挥生态优势

  “把青山绿水作为科学发展、后发赶超的最强优势和最大本钱,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任何时候都绝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发展。”这是白沙黎族自治县一直以来秉持的发展理念。

  在“十二五”期间,白沙黎族自治县对南渡江、珠碧江、石碌河流域污染源和森林资源保护情况进行了专项调查,开展了重点针对松涛水库及南渡江上游水源涵养地的专项治理工作,并取得阶段性成效。顺利完成“绿化宝岛大行动”五年计划,累计完成造林6.8万亩。健全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发放生态补偿资金741万元。在全县建立起“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垃圾收运处理体系,实现城乡垃圾收运处理全覆盖和垃圾98%无害化处理。

  关注着绿水青山的白沙黎族自治县也不忘经济发展,通过将“绿化宝岛”工程和“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目前全县民营橡胶总面积达41万亩,总产值5.2亿元,白沙黎族自治县通过为农户免费提供树种苗木,引导农民利用村边、河边、田地、沟边、路边种植,涌现出一批“竹子村”、“花梨村”等,促进农民增收。并采取“林—鸡”、“林—猪”、“林—姜”、“林—药”等模式,年实现林下经济产值2亿元。还指导农民养殖土鸡、草龟、鱼虾等。

  在特色农业的支撑下,2015年白沙黎族自治县农业生产总值达到36.5亿元,是2010年的1.57倍;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708元,是2010年的2.38倍。

  而拥有良好生态环境的白沙黎族自治县旅游产业也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木棉湖、麓湖等重点旅游项目建设加快推进,罗帅、老周三等美丽乡村先后开业迎宾,罗帅雨林休闲山庄被农业部评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五星级景区。连续两年举办“乡村旅游文化节”,成功举办醉氧白沙黎族自治县“三月三”民俗旅游狂欢节等系列活动,新增“醉氧白沙”民俗游的旅游线路。2011年-2015年共接待过夜游客115.0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98亿元。

  “坚持生态立县,构建生态保护和建设示范区。”白沙黎族自治县县委书记严正表示,生态环境是推进白沙黎族自治县发展的最大本钱,必须充分保持和发挥我们的生态优势。

  谋求精准扶贫推动“两区”建设

  “把打造‘海南重要的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和‘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实践区’作为白沙黎族自治县今后的中心工作,其它一切工作都将围绕中心延展深化。”严正表示,“十三五”时期,将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为指导,进一步深化实施符合县情的“三地两区”发展战略。

  位于海南的生态核心区,维护好生态核心质量是白沙黎族自治县的责任与担当。该县在今后五年将进一步深化绿色发展理念,加强饮用水源保护,依法清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违法建筑和排污口,保障饮用水安全。继续推进城镇内河(湖)水污染专项治理,重点整治城镇黑臭水体、农业面源污染、水土流失、违规采砂、无序养殖等突出问题。开展林区生态修复和湿地保护,继续实施“绿化宝岛大行动”,发展低碳和循环经济,把白沙黎族自治县建设成为海南最具原生态的绿色幸福家园。在保护好生态的同时,科学利用、有序开发自然资源,富裕农民、富足农民,增进人民福祉,努力建成海南重要的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

  目前,作为国定贫困县的白沙黎族自治县还有贫困人口2.3万余人,贫困发生率高居全省第二。扶贫攻坚可以说是白沙黎族自治县“十三五”时期面临的一件难度最大又没有退路、必须完成的大事。

  白沙黎族自治县如何才能在“十三五”时期摘掉国定贫困县这顶帽子?为此,该县推出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因人因地施策,提高扶贫实效。重点实施特色产业扶贫、乡村旅游脱贫等十大精准脱贫举措。建立扶贫工作责任清单,健全考核评价机制,严格考核督查问责。举全县之力打赢扶贫攻坚战,努力打造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实践区。(本报牙叉4月7日电)

 

   (本文摘自《 海南日报 》2016年4月8日    B0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