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百三同】他们将永远牵挂,海南的那个“家”

07.06.2017  10:01

5位央媒记者到我省开展“砥砺奋进的五年”脱贫攻坚主题宣传,一个月间用200多篇报道(图片)反映海南脱贫攻坚喜人气象 

他们将永远牵挂,海南的那个“

 

  ■ 本报记者 陈蔚林

前几天,临高县铺仔村的王紫妍、王紫红姐妹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这份礼物,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央广网记者孙冰洁为她们准备的,姐妹俩爱不释手。

一个多月前,孙冰洁来到临高县铺仔村,驻点开展“砥砺奋进的五年”脱贫攻坚主题宣传工作。贫困户王亦楼家的两个小孙女想要一个“草莓娃娃”的心愿,被她写进了报道里,牵动着许多人的心。

因为这篇报道,姐妹俩拥有了心心念念的玩具,还得到当地有关部门的关注——王紫妍下个学期升上一年级时,不仅所有的学杂费、课本费均可免除,还将获得每年近4000元的教育补助款。

和孙冰洁一样,其他4位在我省开展“砥砺奋进的五年”脱贫攻坚主题宣传的央媒记者,日前也正式结束了为期一个月的驻点采访工作,回到原来的工作岗位。截至6月6日,他们一共发表207篇报道(图片),还有部分稿件等待刊发。

但是,就在一个月前,他们之中的每一个人,都不曾想到自己会与这座岛屿、这些村庄结下这样深厚的缘分。

新华社摄影记者申宏接到任务后,上网查了查五指山市番阳村,得到的信息只有地图上一个小小的点。曾作为战地记者深入伊拉克采访一年的他很疑惑:“在一个普通的农村待那么久,我能找到新闻点吗?

可刚一进村,他的快门就像停不下来一样,拍摄并发表的新闻图片多达108张。为了挖掘好新闻,他曾在一次大雨后请番阳村委会驻村的扶贫干部王琼军带他到忧遁草种植基地拍摄。王琼军印象深刻:“摩托车沿着泥泞的山路蜿蜒上山,十分颠簸。到了基地,他深一脚浅一脚地踩在泥巴地里,一拍就是几个小时。

许多驻村干部都保存着申宏拍摄的《老房子与新房子》等精彩组图,照片中,一户户贫困户站在还未拆除的旧房子和刚刚建起的新房子前露出朴实的笑容,“这些美好的瞬间鼓舞我们不忘初心。

海南贫困乡村的巨变,也体现在工人日报记者杨召奎的报道里。他驻点的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鸭坡村,贫困户通过种桑养蚕摆脱了贫困——一张蚕苗,经过10天的精心照料,可以为他们换来约5000元收益。

鸭坡村村民向他敞开心扉:村里的男人不喝酒了,女人也不再把时间耗在麻将桌上,“有钱赚、能脱贫,谁还喝酒、赌博呀?

  “贫困户的思想已经从‘要我脱贫’转变为‘我要脱贫’。”驻点在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三道镇三弓村的农民日报记者邓卫哲记得,一次他与贫困户下地劳动时,提出要给他们拍张照。一位大姐连连摆手:“等我脱贫再拍吧,那时我脸上有光。

大家告诉他,之所以主动争取脱贫,都是受了扶贫干部的感召——三道镇镇委书记王书军每个月都从工资中拿出800元支持他帮扶的贫困户,可这位书记25年扎根基层,老婆是一名普通的环卫工人,自己的家庭也不宽裕。

如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肖莺子所说,只有深入基层才能写出鲜活的文章,拍出鲜活的照片。这些打动人心的点点滴滴,都是驻点记者在与贫困户的交心中挖掘出来的。

在白沙黎族自治县可任村驻点的中国妇女报记者田珊檑写过一篇报道:村民符有方因为意外失去左臂,消沉了15年之久,是帮扶干部把这个“泄了气的气球”重新扶了起来。如今,符有方不仅拥有了自己的养殖产业,还成了远近闻名的养羊专家。

为了打开符有方的话匣子,田珊檑跟着他放了一下午的羊。在青青草地上,他们促膝长谈,从符有方如何失去左臂讲起,道尽了这位海南农民命运跌宕的15年……

因为无限贴近,所以更有触动。孙冰洁记录了临高县铺仔村村民是如何通过“暖心墙”“爱心餐厅”等举措,让贫困户更有尊严地接受大家帮助。这份淳朴与热情,也是她此行收获的最宝贵财富,“我寄宿的村民王永平一家对我很好,做了好菜总是请我先尝,村里有人结婚也带我去喝喜酒。端午节还没到,就给我包了许多粽子,要我一定带回北京。

王永平也舍不得这个小姑娘:“她一点儿也不娇气,不挑吃、不挑住,进到我们的菜地里,挽起袖子就干活。前天,她还打来视频电话,我告诉她,海南永远有她一个家。

  “一个月海南行,一辈子海南情。”来琼驻点采访的央媒记者都说,这一个月的采访经历,不仅丰富了他们对“海南扶贫”的认识,更让他们有了一个永远牵挂的“第二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