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关注三亚山体修复工程:曾经被啃的山变绿了
《人民日报》关注三亚抱坡岭山体修复工程
曾经被啃的山变绿了
古时有愚公移山,今日有三亚补山。今天,《人民日报》在15版刊发深度报道,从三亚市抱坡岭山体该不该补、谁来补、怎么补、防止新的“人为啃山”等方面,关注介绍了三亚“双修”“双城”重点项目之一——抱坡岭山体修复工程。
据报道,多年来,由于过度采矿,三亚抱坡岭东边的山岭完全被削平。三亚在开展“城市修补、生态修复”工作中,将受损矿山恢复作为重点,抱坡岭成为首批山体修复试点之一。经过一年多努力,山丰满了,变绿了。
项目开始前,有人提出山体的破坏是历史形成的,修复非一日之功,付出多、收效慢,“是愚公才干的活儿”,不值得。但经过综合考虑,三亚市政府还是决定要补山。“山体无法自我修复,易引发地质灾害,现在不补将来更加吃苦。”三亚市副市长李劲松说。
经过多次协商,最后决定修复资金由三亚市政府和三亚华盛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承担。政府投资2/3,企业投资1/3并垫资代建。抱坡岭修复主要采用人工退台填土的方式。在修复中,坚持“以自然恢复为主,与人工修复相结合”的原则。
项目重点放在山体安全、植物本土化和山体海绵化蓄水等方面。植被选择上,草本植物以本地生杂草为主,灌木原则上用附近未被损坏的山体灌木剪枝插枝,乔木多采用小叶榕等本地常见树种和本地常绿阔叶树种。2—3年后,就可任这些植物生长,待山体逐渐恢复自我修复能力。
在海南省域开展“多规合一”工作中,三亚确定生态红线区用地面积约占全市陆域面积的44.7%。其中北部山体林地、水源地、近海自然资源等重要生态功能区划入生态红线区进行严格保护。
今年5月17日,《三亚市山体保护条例(草案)》报三亚市人大审议。《条例》草案提出,在山体本体线范围内,只能开展经依法批准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各种类型的国家公园及其配套工程设施;确需建设的市政公用设施、水利工程设施和军事设施;保护山体的工程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