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侨乡万宁挖掘乡土武术 打造全国武术之乡

07.07.2015  13:17

  中国侨网万宁7月4日电 (黄良策)海南万宁市委常委王如龙3日带领检查组到万城周家庄武术馆、后安镇安坡村武术馆、和乐镇西坡小学调研“全国武术之乡”迎检工作。万宁市“全国武术之乡”申报工作将于7月4日迎来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中国武术协会的实地检查,冲刺最后的评比。

  侨乡万宁武术源远流长,底蕴深厚,为防御海寇侵扰,保家卫国,沿海乡村常年组织强壮乡民,习武健身。始于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的“桩头功、马仔功”属南拳拳种,距今已有850年历史,包括龙、蛇、虎、龟、狗五种拳形和内功、意念、拳、擒拿、身步、发声拆招等六种功法,为抗击海盗、平定万州匪患做出了突出贡献。沿传至今的万城周家庄已是第十七代。

  万宁尚武之风兴盛,武术活动在万宁民间长盛不衰,代代相传,人才辈出。武术文化已经深深植入万宁人民的血脉,勇于为国捐躯的尚武精神代代相传,成为特有的万州文化。

  抗日战争时期,在长城抗击日寇入关的战役中,时任国民党中央军的万宁籍李钧将军阵亡,唐惠洽将军在抗击日寇占领时捐躯。解放前,琼崖纵队副司令、海南军区司令员庄田将军率领万宁籍青年参加琼崖纵队,为海南人民创下了“二十三年红旗不倒”的丰功伟绩。

  解放以来,万宁市出现一批在全省有影响的武术名家和民间武术师,如后安镇安坡村的陈春雄、群爱村的陈春荣、周家庄裴启贤、裴东春、林鸿良等曾参加广东省和海南省的各种武术比赛获奖。民间武术师高元雄、陈亚强、林光彩、林光育等先后到全岛各市县开设武术馆班,传承武艺,使得大刀、盾牌、长棍、四门架等武艺传承于民间。

  建国以来,万宁市市民自发成立了各种武术团队,开展了各项传统武术活动。万城镇周家庄、安坡村又是万宁市习武风气较有代表性的乡村之一,村民自古习武成风,两村对“双功”的传承发展贡献巨大。“打四门”、鱼叉、鱼叉与藤牌加大刀对练等武术得到很好的传承。两村村民出于对尚武精神的执着,把习武融入日常劳动当中,茶闲饭后、农耕歇息之间都会在农家小院、田埂边上结群小练,从不间断沿续至今。

  上世纪80年代学武风气更是盛行,周家庄村组成教练团到各镇设武馆共6家,共收学徒逾千人,起到了带领武术爱好者练武强身健体的领头军作用。70年代和80年代两村武术健儿多次参加广东省举办的武术锦标赛,获得一等奖和二等奖。周家庄村在86年获得海南行政区体育委员会授予“武术之乡”殊荣。目前,每天早晚在万宁市人民公园、市烈士陵园练习太极拳、太极剑等武术项目的群众成千上万。

  据统计,现全市各种武术队伍近50支,人数达到3万多人。2012年参加海南省第四届体育运动会,万宁市武术运动员楚强获得拳击男子60公斤级第一名;陈奕东获得男子各种传统拳术第二名。在海南省第四届体育运动会跆拳道比赛中,吴青岩获得男子少年乙组第二名。2013年参加“三亚杯”省大众跆拳道锦标赛,获得6个第一名、5个第二名、5个第三名和体育道德风尚奖,既赢得了荣誉,又为全市跆拳道运动的普及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去年8月8日,万宁市运动员林爱云、裴洪强、裴洪云、温育民代表海南省参加天津“全国武术运动大会”获得表演项目集体第一名。同年9月,国家老年体协推荐该市太极拳(剑)队代表海南省参加全国比赛。

  万宁市结合《全民健身条例》和《全民健身计划》,广泛宣传、推广并组织和开展群众性的体育健身运动,在两年内将经常参加武术活动的人数提高到10万人以上,武术协会等有关单位,每年至少要组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的武术交流、比赛活动3次以上,积极组织参加省、国家级武术赛事、旅游娱乐、竞赛表演等活动。

  万宁市重视全民健身的群众体育活动尤其是武术活动,目前已建成一座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可容纳一千多人的座位,可举办国家级大型武术(体育)赛事的武术馆,曾连续四年举办国家级体育赛事,另外,还建成不同规模的武术锻炼场地5个,供社会武术爱好者开展锻炼活动。

  目前,万宁的武术骨干和爱好者中已有1500多名具备初级以上武术段位,分布在各基层单位和乡镇村庄,成为该市发展和推动武术体育运动的中坚力量。近年来,万宁各种武术比如太极拳、大成拳、散打、跆拳道等武术在我市风生云起,特别是太极拳发展更加迅速,现已发展会员逾两千人,而且普及到各机关单位、学校,并把太极拳当作课间操、工间操来锻炼,丰富了社会体育文化生活。

  同时,万宁市认真开展“武术六进活动”,尤其是“武术进校园”活动。树立少年强,则中国强的思想。教育局、文化广电出版体育局、武术协会密切配合,制定方案、教案,确保三年内实现全部中小学体育课中设有武术课。每年举行一次中小学武术比赛,获得优异成绩的运动员、学校以资鼓励,使武术文化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万宁将在全市各镇、行政村、社区和企事业单位积极推进“武术进乡村(社区)”活动,建设好群众健身场地,方便群众就近参加武术活动,每年都要开展相应的武术交流活动,把更多的镇、村(社区)建设成为“武术之乡”。建立持续的培训制度,着力培训打造一支包括武术师、武术教练、武术裁判员的技术骨干力量,支持鼓励武术人才申报武术高段位。(完)

编辑:王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