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宁小海重生
在海南,有一块面积超40平方公里的内海——国内最大的潟湖万宁小海,犹如一个天然的蓝色聚宝盆,镶嵌在万宁市1880多平方公里的陆地上,为这里的一方百姓带来大自然的丰饶馈赠。
千百年来,万宁人围小海而居,因小海而兴,在环小海区域形成了当地最为稠密的村落人群。守着小海为生,小海周边各村庄形成了约定俗成的“用海规矩”,代代相传,凭借着传统的渔业方式,小海养育了一代又一代人。
今年年初,在万宁市万城镇周家庄村小海海域的红树林种植示范段,党员干部和群众配合施工单位加固红树苗。本报记者 袁琛 摄
但是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大量人为的行动开始影响小海的生态环境。1971年,为了解决太阳河下游村庄防洪问题,当地人为将太阳河改道,造成小海每年接纳的淡水补给量锐减五成。
同一时期,当地开始围海建造海水养殖池塘。随后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围海造塘热潮,向海域要效益,向滩涂要效益。一二十年间,小海四周建起了约1.2万亩的鱼虾塘,星罗棋布、密密匝匝地围裹小海,港北盐墩一带历史上曾经存在的南潮汐通道被鱼虾塘覆盖堵塞,仅存的北潮汐通道海面上也遍布着约2.5万口渔排网箱。与外海的水流交换受阻,让小海水动力严重不足,出现越来越严重的淤积现象,水域平均水深变得不足1米,汛期极易造成内涝。
同时,越来越多未经处理的城乡生活污水、养殖尾水等排入,让小海变得越来越脏,有数据表明,自2008年以后,小海水体水质基本在三类、四类、劣四类水质之间波动。
2017年,中央环保督察和国家海洋督察均指出,万宁小海海水水质已恶化至劣四类,污染严重。
小海流域的水环境问题成为区域发展的制约因素,近几年来,万宁市委、市政府坚决扛起生态环境保护的政治担当,为海南建设自由贸易港和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贡献万宁力量。
1
汇聚全市力量,彰显责任担当
很多人还记得,2016年,万宁市在市多功能厅召开过一次关于小海治理的动员大会,“上千人参加的大会,把多功能厅的一楼和二楼位置都坐满了,全市正科、副科干部,村干部,村民小组组长都被召集前来参会。”但是会后,小海的治理仍没有立即启动。
万宁小海,鹭鸟翔集。 高芳勇 摄
“小海体量太大,治理太过于复杂,一旦治不好,有变为生态灾难的风险。比如小海港北口门拓宽,开多大的口子合适?会不会引发海水倒灌?会不会堵死口门?治理小海缺少技术支撑,有太多顾虑。”2022年4月,万宁市生态环境局局长吴毓波对海南日报记者解释说。
当时有人估算,要想治理小海水环境,至少要一两百亿元预算,这对万宁来说,是一个天文数字。
4月18日,俯瞰万宁小海,一片绿意葱茏。本报记者 封烁 摄
种种顾虑和种种困难,让万宁市治理小海的行动举棋不定,难以落子开干。
2018年4月13日,海南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新征程,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决心要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上先行一步,探索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路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作出表率。
放眼琼岛,小海的生态环境治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和不容迟疑。“万宁一定要干好小海治理这件事!”这是责任担当,也是使命所在,万宁市委市政府坚决扛起治理小海的责任和使命,推动小海治理。
2019年6月9日,万宁市委书记贺敬平在他到任万宁后的首个周末,就率队来到万城镇周家庄、后安镇曲冲村、和乐镇琉川村和港北港小海出海口,实地查看小海周边海域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明确提出要采取坚决有力的措施,将小海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工作向前推进。
2019年10月,万宁市成立了由市委书记、市长任双组长、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和常务副市长任副组长的万宁小海综合治理领导小组,谋划小海生态恢复治理工作,2020年5月,小海生态治理的议案获得通过,万宁汇聚全市力量治理小海,让小海走上“涅槃”归来之路。
2
寻求技术支撑,让海水“活”起来
治理40多平方公里的水域,科学论证是前提。
吴毓波2019年就任万宁市生态环境局局长,他告诉记者,当时万宁市花了一年时间做小海治理前期准备工作,对小海现状,包括对鱼塘鱼排养殖情况进行摸底;踏访国内顶尖科研机构,对小海开展了3个专项研究,分别是由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海南省海洋与渔业科学院联合开展的小海水动力、水工相关模型试验专项研究,由国家海洋局南海规划与环境研究院开展的小海底泥疏浚及疏浚物资源化利用方案研究,以及由海南省海洋与渔业科学院开展的小海生态修复技术方案研究。
小海周边的红树林长势喜人。 本报记者 封烁 摄
除此之外,还陆续开展小海周边污染源调查、小海地形地貌地质勘测,对小海水质以及水草长势进行跟踪调查、对小海治理社会稳定性风险进行评估调查等。“万宁市从2019年到2021年,不断寻访科研单位和国内知名专家,开展对小海的科学研究,通过科研单位构建整个小海生态治理的技术体系,做到治理小海心中有底。”吴毓波说。
其中投资912万元的小海水动力研究,是指导小海生态修复的基础性技术支撑。“想拓宽港北与外海交汇的口门,这个口能开多大;恢复历史上的南潮汐通道——南汊道,这个通道能开多深和多宽;渔船避风锚地能建在什么地方,等等,这些都需要水动力研究成果来支撑。”吴毓波说。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为了进行小海水动力研究,按1:350的比例,制作了一个2100余平方米的小海物模,真实模拟小海的生境,24小时观测“小海”的大潮、小潮、风向、台风等各种自然因素变化,历时一年多时间拿出了技术报告,奠定了小海生态治理的技术基础支撑。
根据相关科研结果,万宁市策划了纳潮活海、治污蓝海、生态蓝海、智慧管海和惠民用海五大类8个工程项目,包括小海退养还滩与红树林保护修复项目、南汊道恢复工程、港北口门拓宽工程、港北渔港避风锚地工程、多功能道路工程、环小海农村污水治理、小海潮汐通道疏浚工程、小海海草床修复与海藻种植工程。
这些工程需要清退8693亩养殖塘和2.5万个海上渔排,种植3000多亩红树林,对小海退塘还海、退养还湿;需要恢复历史上原有的南潮汐通道,把港北口门宽度从现在的150米拓宽到280米,增加小海的纳潮量,提升小海的水动力,让小海的海水“活”起来。
2020年6月25日,万宁市召开小海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动员会,时任万宁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的吴明阳在会上脱稿发言:“我出生在和乐镇多德村,少年时代,每周都背着7斤大米,沿着小海东岸防波堤步行4小时到港北上学,那时的小海水清岸绿,海草繁茂,鱼虾蟹丰饶,数万水鸟翔集,这是我永难磨灭的记忆……给子孙后代留下可以赖以生存的小海,我们这一代人一定要干成这件事情!”
3
清退养殖塘,谋划渔民新饭碗
小海治理的第一个“硬仗”,是清退8693亩养殖塘和2.5万个海上渔排网箱。
万宁万城镇周家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夏可平记得,他是在1996年加入围塘养殖行列的,和亲戚合作养了8.6亩鱼虾塘。“那时围塘养殖很赚钱,养一塘虾最多能净挣6万元。”夏可平说,但近年来随着小海水质变差,虾越来越不好养,病害多,“从塘里抽出去的尾水,隔壁又抽回去用,抽来抽去,都是小海里的脏水。”
万宁万城镇周家庄村渔民划着渔船,准备出海捕鱼。 本报记者 袁琛 摄
“市里召开的关于小海治理的会议,我参加了五六次。”夏可平说,这些会议让他充分理解了小海治理的意义,“我们这一代人再不行动,子孙后代就真的看不到小海了。”
让夏可平感受到万宁治理小海的坚定决心的,是下拨到位的真金白银:村民只要签退塘协议,就给补偿款,一亩补偿2万元,加上附作物,一亩补偿款可达约3万元,先签协议的还可以获得额外奖励。“当时市财政局一次性拿出退塘补偿款,先拨了60%的补偿款,40%的补偿款由我们向银行贷款,政府负责还本付息。市委书记当面跟我说,大胆去做村民的思想工作,政府一定会还银行钱。”2022年4月,他回忆说。
养虾养鱼虽然没有以前那么挣钱了,但村民守着虾塘,总归会带来一些收入,退塘退排就是端掉村民的传统饭碗,阻力依然很大。“关于退塘,村里开了不下10次会议。”
2020年9月,周家庄村开始退塘,夏可平第一个签下退塘协议。在党员和村干部的带头示范下,一个月后,周家庄村成为万宁市第一个完成退塘工作的村庄。
万事开头难,周家庄、集庄、英豪、乐群等沿海村党支部坚决贯彻市委的工作要求,挨家挨户动员,讲解政策,有力推动了退塘退排工作。
在全面清退养殖塘的同时,万宁市积极谋划渔民的新饭碗,加大对转产渔民的就业培训力度,优先安排转产渔民到槟榔城等企业就业,加大就业支持力度,同时规划英豪半岛建设工厂化养殖示范园,分三期推进实施。未来小海还要发展休闲渔业和乡村旅游,小海治理好了,不愁村民没有金饭碗。
4
种活红树林,带来喜人绿色
在谋划红树林种植项目的时候,有很多专家和干部说小海区域潮差小、水质差,生态环境不理想,不适合种红树。为此,万宁市邀请了国内红树林生态学会相关专家到现场“问诊开方”,最后得出的结论是红树可以种,但是种活比较难。
为了小海的生态修复,为了给子孙后代保留好这一块珍贵的生态资源,最终经过充分论证,万宁市决定克服一切困难,种活红树林。
在2020年年底和2021年春节后上班第一天,万宁市委、市政府先后两次发动全市各单位党员干部齐上阵,到小海栽种红树苗。同时发动周家庄、集庄、英豪等村的基层党员干部配合施工单位做好红树林的日常管护。终于,在全市党员干部的共同努力下,红树林深深扎根在了小海里,红树林种活了。
2021年10月份,台风“狮子山”来势汹汹,带来大量降雨,小海水位上涨,小海周家庄村区域已经种植的570亩红树林大部分都没顶泡在了水里,幼小的树苗也被吹得东倒西歪。根据天气预报,下一个台风“圆规”也即将到来,小海红树林岌岌可危。为了提高树苗抗风雨能力,万宁抢在“狮子山”对海南影响刚结束、水位下降,“圆规”到来之前的窗口期,组织100余名党员干部一起配合施工单位,对小海周家庄村区域的红树林进行防风加固:将竹竿插到树苗旁边,再用绳子将树苗和竹竿固定在一起,一方面增强树苗抗风能力,另一方面,也避免树苗因泡水导致根系松动后被冲跑。
小海的红树林也没有辜负大家的共同努力,顽强地顶住了“双台风”的侵袭,生长态势也逐渐向好。
到2022年4月,小海周边已成功种上2100多亩红树林,为小海带来一片片喜人的绿色。
5
水质变好了,海景变美了
全面退塘退排后,积极喜人的变化,体现在各个方面:
2021年12月,周家庄村的渔民发现小海鱼虾多了,一天的渔获能卖五六百元。
到了2022年4月,在周家庄村小海区域吹填起垄种上的600亩成活的红树,已长成半人高,绿意喜人,这个曾经布满鱼塘的地方,迎来鹭鸟飞翔。
几天前,科研人员在小海港北海域看到长势繁茂的海草——贝克喜盐草,说明小海已有了适宜海草生长的环境。
目前数据显示,小海的纳潮量由原来的1200万立方米增长到现在的1800万立方米,水动力明显提升。
根据近期小海水质加密监测结果,小海水环境质量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小海的治理取得初步成效。
目前,万宁小海正在施工建设3个工程项目,分别是小海红树林种植工程、小海南汊道恢复工程、万城镇小海片区污水治理项目;在港北口门拓宽工程项目,施工单位已进场,开工在即。
据记者了解,截至目前,小海治理累计投入治理资金约8.6亿元。其中中央资金4.535亿元,省级资金0.255亿元,市级自筹资金3.67亿元。“为争取国家红树林种植资金,市委主要领导带着我们参加专家评审会,对项目介绍,对实施方案,他自己作答辩,对答如流。”吴毓波说。
当下,万宁市把小海治理当成“六水共治”的示范,以更大的决心持续推进小海治理,谋划实施小海水域水环境综合整治二期和三期项目。
人们对小海的认知,在治理中得到不断刷新。
近日,万宁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冯昌德告诉记者,通过一张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地图图片,科研人员发现小海的“瓜身”腹地在历史上存在叶脉状的潮汐通道。“二期项目中把早期计划的小海底泥大规模疏浚工程,调整为更为科学的叶脉状潮汐通道疏浚工程,投资匡算从28亿元变为2.67亿元。同时计划把疏浚上来的泥土全部吹填上岸,用于英豪半岛工厂化养殖示范园项目回填和小海周边退塘回填。”
据介绍,小海水域水环境综合整治二期投资匡算为18亿元,将实施小海海草床修复与海藻种植工程、东山河万城至小海段综合整治工程(一期)、万宁市港北渔港避风锚地工程(一期)以及英豪半岛工厂化养殖示范园项目等。项目三期投资匡算为3.06亿元,包括建设小海周边污水综合治理工程、小海入海河流水土流失治理工程、万宁环小海热带农业公园项目等。
值得一提的是,万宁环小海热带农业公园项目,规划总占地面积5202亩,其中一区为3002亩周家庄生态农业发展示范区、红树林萤火虫科研中心,二区为2200亩北坡滨海热带水生植物园,打造亚洲最大的滨海热带水生植物种质资源圃。
这样的规划,不仅让小海实现“涅槃”,而且要让小海永远成为万宁人民的聚宝盆,让更多老百姓享受到小海生态治理的长久红利。
如今,经过一系列生态整治,小海的水质变好了,海景也变美了。每逢清晨和黄昏,到周家庄村一带的海边散步赏日出、看晚霞的市民渐渐多了起来。小海和东山岭的山水互动,正成为越来越吸引人的地方。
(本报万城4月25日电)
原标题:万宁坚决扛起生态环境保护的政治担当,打造“六水共治”示范点 小海重生
编辑:李奥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