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家堡长城:城砖50元一块 曾有外国游客开车来买砖
八达岭西南10公里外是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陈家堡村,村边的山上有一段与八达岭长城相连的明长城。
公元1644年,李自成正是突破这一带的长城防线,一举攻下北京城覆灭明王朝,对“闯王”而言,陈家堡长城价值连城。而这段残破的长城,对当地村民来说,除了曾经作为建筑用砖,已经毫无价值。最低50元,游客就可以从村民手中购得一块明长城砖。
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董耀会告诉记者,京津冀地区的明长城,是现存最好也是最具代表性的长城。但是除了家喻户晓的八达岭、居庸关、金山岭、山海关等景点,大量尚未进入旅游开发视野的长城缺乏保护。“长城是伟大的,而长城的每一块砖又是很普通的。我们保护长城应该整体保护,不能舍弃一砖一瓦。”
毛驴加人工 拆长城建房
正值暑期旅游旺季,京藏高速公路八达岭段异常拥堵,不过陈家堡的名气远逊于八达岭,这里并不拥挤。从京藏辅路转向南,进入外石路,途经隶属于北京的里炮、帮水峪两座村庄,当山势渐渐陡峭起来,便是陈家堡了。
与北京仅一线之隔,这里除了行政区划属于河北,山、林、农作物甚至村民的口音,都与相邻的北京村庄并无二致。长城当然也一样,都是守卫“京师”的明长城。1644年,李自成的军队一路所向披靡,直达有“北门锁钥”之称的八达岭。守卫在此的明军,利用陡峭地势和坚固工事,发起猛烈反击,李自成率军久攻不下,自己还身负箭伤。正一筹莫展之际,当地人献计,距离八达岭不远,还有一处关隘“石峡关”,那里守军较少。这个“石峡关”就在八达岭与陈家堡之间。李自成当机立断,越过陈家堡,攻下石峡关,得以绕开八达岭,最终直取北京城。
坐在村头的大树底下,50多岁的陈涵国(化名)正在和老伴一起晾晒杏仁,这是怀来的特产。山杏已经烂熟,陈涵国粗糙的大手,无需太用力,就将果皮果肉与果核分离。果皮果肉都是无用的部分,丢在田边堆肥,几大筐山杏只能收到一小筐杏仁。“卖不了多少,赚个零花钱”,老陈说,山里长不了什么值钱的东西,村里的主要收入还是外出打工。
山上的长城呢?“想玩自己爬去吧,没人管,不要钱。”对陈家堡的村民们来说,现在的长城与山上的草、树、石块一样,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价值。倒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长城上的砖被广泛用来建筑房屋。
据说最开始拆砖是当时生产队有组织的行为,还可以计工分。老陈说,拆长城搬砖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当时想盖房,“一没砖、二没钱”。从山脚下的村子到山脊上的长城,即便是现在也没有铺好的道路,都是“羊肠小道”。毛驴是主力运载工具,一头毛驴一次可以驮6块砖,一个成年人一次可以背2块砖。上山下山把8块砖运回村,至少得两个小时。有长城爱好者统计,村里大约有四分之一的房屋至今还能看见明代长城砖。
就在院墙的一角,陈涵国随手指了指,一堆红砖压着的最下层,几块长条状的青砖就是长城砖。“现在早就没人用长城砖了,有红砖,谁还用那个?”老陈说,最近几年村子里翻新房屋,长城砖又被拆了下来,堆成围墙,或者就干脆丢在院外。
长城不开发 村民不关心
只有登上陈家堡这段野长城,才能体会到当初村民们拆长城的决心有多强烈。
路隐藏在乱石和植被之间,时不时出现的饮料瓶,间接起到了导览的功用。从村里举目望去近在咫尺的烽火台,实际上需要近一个小时的攀爬才能抵达。起伏曲折带来的艰辛,在脚踏上烽火台的那一刻,就被成就感取代。由于大规模的拆砖,离村最近的几座烽火台,外墙已经不见踪影,只剩内芯。郁郁葱葱的山脊上,蜿蜒的明长城依然雄壮。站在被拆毁的烽火台上往山下望,安静的陈家堡村呈现出砖红色。
村里人不再关注长城,除非有外来的游客。因为没有开发,野长城始终只能吸引零星的户外爱好者和外国游客。“前几年,有一个公司想来开发,说要投几个亿,可是县里好像不让开发,后来就没信儿了。”陈涵国说,与近在咫尺的八达岭镇相比,长城给陈家堡带来的收益十分有限。村里有三个农家乐,规模都不大,有一家专门承接外国游客,收费标准也不高。吃饭,30块钱一位;住宿,一晚上的床位费也是30块钱一张。有时候,外国游客在山上扎帐篷,连床位费也省了。
50元一块砖 喜欢就拉走
村里人很不理解,“老外怎么就喜欢野长城?”但疑问归疑问,现实是老外能给村里带来一点收入。
有时候,游客会提出来购买长城砖的诉求,“他们自己不肯搬下来,想让我们帮他们背,没人愿意背,累。”不过,村里那些不再有用的建筑用砖,是现成的。村头一家小卖部边,村民杨大妈说,有外国游客开车过来买过,50块钱一块砖,再开车运走。问她还有吗?杨大妈说:“有,你要多少?”
对生活水平远低于八达岭镇的陈家堡村民来说,长城的意义就是这么现实。
邻近的八达岭镇里炮村、帮水峪村,村民已经住上了漂亮的小楼,长城拉动起来的旅游经济让村民们得到实惠。而陈家堡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还是外出打工。陈涵国说,村里的年轻人都去八达岭和康庄打工,留下的全是老人。“八达岭的老年人,‘新农保’一个月最少能拿300块钱,我们这边一个月55块钱,没法比。”
一个以长城为主题的大型房地产开发项目,正在陈家堡北侧开工建设,陈涵国说,“听说是能居住,还能旅游,规模很大,一直建到我们村里来。以后,我们也能搬进楼里住了。”
百公里长城 人手三五个
由国家文物局2009年公布的明长城调查数据显示,现存的明长城墙体只有8.2%保存状况较为良好,而74.1%的保存状况较差。像陈家堡长城这样的状况,在京津冀地区比比皆是,陈家堡的状况甚至不算最严重的。长城保护专家董耀会回忆说,他曾前往张家口野狐岭一段长城考察,发现一段1000米的长城石梁,在三个月时间内被挖成了一条沟。“当地修路,找老百姓收石料,结果当地老百姓就把长城拆了,15块钱一拖拉机卖给了修路的。几百年的长城变成了修路的碎石料。”
虽然我国在2006年12月1日颁布施行了《长城保护条例》,而实际上执法力度一直十分薄弱,“很多小地方,一个县才三五个文保干部。这些人要管全县的文物,根本管不了一百多公里的长城。”
陈家堡村的村民就对怀来县和张家口市文保干部没有印象。记者在怀来县政府的网站上,没有找到文物局这一设置。致电询问张家口市文物局,工作人员表示,怀来县的文物管理和保护工作现在由县文广新局下设的文体办公室兼管。
董耀会说,在广大的京津冀甚至所有长城的沿线,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密集,文保工作的覆盖很难保证。“文保干部本身就不受重视,人手再不够,长城保护就更难了。”现在,董耀会正积极推动民间力量保护长城,包括众筹等互联网手段也在尝试。“我们在长城沿线的山村里设置长城保护员,每个村一个人,每年给一定的补助。长城保护员还可以拍摄长城的照片,上传到数据库,对文物部门公开,协助他们监控长城的状态。”(记者 孙毅)
编辑:陈少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