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见义勇为”面临门坎:难长效帮扶 难做认定

04.02.2015  10:36

  建省以来海口在册见义勇为人员齐聚获慰问,这是人数最多的一次。2月3日,167名见义勇为人员参加了由海口市综治办和海口市见义勇为基金会联合举办的春节慰问座谈会。

  据介绍,自1988年建省至今,海口市共有见义勇为在册人员237人。这些人员来自于各行各业,有着各种人生故事。随着惩恶扬善风气的越发浓厚,他们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他们中不少人的事迹,得到了本报等媒体的报道。

  “这次,除了一些外省的,能邀请到的我们都邀请来了。”海口市见义勇为基金会秘书长钱慧臣说,为了找到这些人,他们费了很大功夫。特别是在基金会成立之前很多见义勇为人员没有电子档案,他们不得不从资料堆里寻找这些人,并通知他们来参加。

  这些获邀人员分别获得了1500元和1000元不等的慰问金,一共20万元。

  今年71岁的傅友芽是这167人中的一员,他一生的命运都和“见义勇为”这四个字息息相关。20岁时老家村子里起火,他不顾自身安危跑去灭火,全身多处被烧伤;此后,他也曾跳入4米深的水里救起一名落水小孩。2010年7月,年过六旬的他是某小区的物业管理人员,在得知有小偷正在小区住户家中偷窃时,他以年迈之躯和小偷搏斗,头上和身上都受了刀伤。

  “见义勇为有时候会有危险,但社会的安宁和美好需要见义勇为的行为。”傅友芽身上被烧伤和被小偷砍伤的痕迹至今依然清晰,但他从未为这些伤而后悔过。“不出手制止犯罪分子,小区业主怎么能获得安宁?

  见义勇为人员彭桐是一名媒体从业者,有一回,他在接到被采访对象的“诀别电话”后,冒着生命危险,挽救了将用汽油浇身准备跳海自焚的女子。“一次勇敢的付出是一次价值的选择,这么做是为了让社会能有更多阳光。”彭桐说。(杨金运 钟海鹏)

   延伸阅读

  “见义勇为”仍面临三道“门坎

  1、认定标准不够细致难做认定

  海口市见义勇为基金会秘书长钱慧臣认为,目前对见义勇为的认定标准还不够详细。依照目前的规定,被评为“见义勇为”必须是“非法定义务”和“非约定义务”。“比如,你救你的孩子,不能算是见义勇为;警察抓人也不能算见义勇为。”钱慧臣说,保安抓贼算不算?“标准不够清晰,很复杂,很难做认定。

  对未成年人鼓励“见义智为”,出于鼓励考虑,是否该给未成年人做“见义勇为”认定?“目前中央正在立法,这方面规定的细化和出台,对于认定工作有很多的作用。”钱慧臣说。

   2、帮扶标准不统一难长效帮扶

  一些人在见义勇为中牺牲或受伤陷入困境,其个人和家庭应该得到怎样的帮扶?“目前有一些规定,但都是粗线条的,帮扶没有统一的标准。”钱慧臣说,让英雄流血不流泪,仍需建立长效机制。

  记者了解到,在福建福州,见义勇为牺牲人员以及因见义勇为伤残丧失劳动力人员的子女能享受到免收学费、杂费及考试加分政策;在江西等一些省份,因见义勇为致残的人员能得到就业安排;还有一些省份制定政策为见义勇为伤残者提供保障房等。

  3、资金靠政府拨款民间捐款很少

  海口市见义勇为基金会得到的政府拨款从最初的50万元变成2013年后每年150万元,体现了政府对见义勇为工作的支持。“但目前资金主要靠政府支持,社会资助很少。”钱慧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