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财经》:什么阻碍了科技成果转化进程?专家称是评估顾虑

16.04.2018  16:08

  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市场对于科技这一生产要素的需求度正在不断增加,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被提上了日程。

  继新修订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2015年修订)(下称《转化法》)推出后,各地相继出台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相关法规和条例。

  比如,上海不仅出台了《上海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在《关于进一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推进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中还明确,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扣除直接费用后净收入的70%以上可用于奖励个人和团队,极大激发了科技人员的活力,

  “《转化法》有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操作阶段有很多东西没有显现出来,比如国有资产管理与转化项目评估之间的问题。项目评高了,企业不愿意,成果转化不了;万一评低了,如果该项目以后被企业做大,科研机构领导可能会被追究国有资产流失的责任。”上海科学院副院长曹阿民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曹阿民谈道,科技成果转化主要是国有的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转化,而现在国有资产管理很严。“科研院所领导有这个顾虑,会多找几个地方评估以防止评低了,而一旦评估时间长,错过了时机,人家企业也不要这个项目了。

  在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易建强在其提交的提案《改进科研成果转化手续的建议》中就表示,现行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评估管理规定严重影响到科技成果转化进程。

  从2017年1月开始,易建强便投入了科技成果国有资产价格评估所需要的各项琐碎工作中。在超过半年时间里,他不断向第三方评估机构递交各种材料,最终意向公司自身资金出现变化,这次转化也不了了之。

  曹阿民对记者说,科研人员要有积极性,同样科研院所的领导也要有积极性,这样才能早点把成果推到市场上去。“不管成与败,只要这个程序是公正透明的,就应该给这些决策的领导免责。”他表示,“目前,科技成果转化从操作层面来讲,全国各地的科研院所都卡在这上面。

  同时,曹阿民对科技人才的评价问题也十分关注。他说,“目前,基础研究类人才在人才需求里占百分之二三十,而百分之七八十的需求是工程技术类人才,但这类人才在现有的评价体系里很难引进。我们不能用一个尺度去衡量所有人才,需求是各种各样的。

  “工程技术类人才一般论文会少一些,他可能会在某一方面有很多特长或者很多经验,现在我们的高端人才引进主要是以论文为主的。”曹阿民建议,基础研究类人才还是用论文来评价,工程技术类或者应用类人才由顶级专家小组来评定。“聘请该领域内最有名的几个专家,按照他们水平和经验来判断这些工程技术类人才,比如工程院的院士,也许没有太多的文章,但实际工作经验很好,也应该作为评价标准来实行。”(来源:第一财经)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