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弃矿山生态修复 打造文旅农融合景区
记者 邓钰 通讯员 胡建南
开采石灰矿,曾为职工群众带来较高经济效益;却也留下了植被破坏、山体破碎的沉痛记忆;如今,矿山复绿,生态得到修复,绿水青山中,大伙谋划起文旅农融合的新产业……在位于儋州市兰洋镇的海垦莲花山氡泉森林文化养生景区(以下简称莲花山景区),在海南农垦旅游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垦旅游集团)的建设下,一段关于废弃矿山“涅槃重生”的故事正在上演。
一排排大树,交织成一张巨大的绿毯,裹着山体自然起伏——9月14日,在莲花山景区登高望远,满目青翠,沁人心脾。这片绿意之外,产业嬗变的喜悦更令人振奋:废弃的矿山在生态修复后成为景区,农旅结合的景区里,不仅风景能卖钱,嘉宝果等特色产业也鼓了职工腰包;依托景区建设和温泉资源开发带来的人气,周边村民吃上了“旅游饭”……
今年上半年,莲花山景区的樱花庄园吸引大量游客来“打卡”。图为游客观赏樱花。海报集团全媒体中心记者 陈若龙 摄修山之变
坚守“两山”理念 转变发展方式
石灰矿,曾是莲花山的响亮名片。但对资源的过度攫取,让这里成为一个尘灰遮面,疮痍满山之地。
“现在山上清静又舒服,以前可是吵得很,人声鼎沸,车来车往,还有采矿声响个不停。”说起莲花山当年采矿的情形,50多岁的郑夏鸿记忆犹新。作为海垦旅游集团(原蓝洋农场)的职工,他见证了莲花山的伤痛往事。“开采作业时,炸石场周边的居民都有被飞石击中的危险。”
据了解,20世纪50年代初至本世纪初,原蓝洋农场靠山吃山,大量开采石灰矿,一车车矿石从这座山上运出去,鼓起人们腰包的同时,也欠下了一笔沉重的生态环境账——植被严重破坏、林地涵养能力严重退化、废石废料堆积成山。
矿采光了,“伤疤”却永远留在大地上:莲花山山体矿区留下了6个巨大的矿坑,最深一个达50多米,长宽达400多米;挖出4条深沟和两个分别深60余米的深潭。
“大伙养的牛、羊掉下矿坑,没人敢去救;破碎的山体护不住泥沙,一有暴雨,山体滑坡和泥石流就跟着来。”提起那段日子,郑夏鸿心有余悸。
生态破坏带来的惨痛教训告诉人们,转变发展方式势在必行、迫在眉睫。尤其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提出,人们意识到,改变是如此迫在眉睫。
“只有绿水青山才是人们发展的基础。”海垦旅游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石向荣说,2018年,伴随着海南农垦改革的深入,肩负着垦区旅游资源整合开发使命的海垦旅游集团应运而生。根据产业调整规划,该集团决定以“矿坑修复+环境治理+文化注入+产业带动”模式,对废弃矿山进行生态修复,并打造莲花山景区。一场矿山复绿生态保护攻坚战在这里打响。
修山之益
矿山复绿建景区 激活发展愿景
一双双粗糙黝黑的双手,历经岁月沧桑,既见证了昨日的辉煌,也书写了莲花山如今的“绿色传奇”。两年多来,郑夏鸿和海垦旅游集团诸多职工迎难而上,在山上不辞辛苦地垦山覆绿。
在经费有限,时间紧迫的情况下,在连片荒芜的废石渣中开展生态修复工作,难度不言而喻。职工迎难而上,从山下运来肥土,肩挑背扛,一担一担将土覆盖到树坑里,再栽上树苗。“大伙心里憋着一口气,轻伤不下火线。”郑夏鸿说。
功夫不负有心人。种下3万余棵树,铺下200余亩草皮,清理垃圾2600多车……两年过去,莲花山曾因采矿而千疮百孔的山头重新披青吐绿。如今,在景区,还建设了毛福山、乌木园、硅化木园、五福文化广场、独占鳌头、博览群书、九龙莲池等多个游览点,周边还建有樱花庄园、嘉宝果庄园等农旅结合的园区。
同样是靠山吃山,但这回,人们换了一种“吃法”。
把矿山生态修复而来的风景变成产业,让景色转化成生产力。石向荣介绍,经多方科学合理论证和规划,海垦旅游集团把莲花山破碎山体修复纳入旅游开发的整体规划中,聘请高资质设计团队做规划,生态修复先行,挖掘采石坑特殊的地貌特色资源,融入文化内涵进行旅游景点建设,实现山体修复和旅游产业发展双赢。
“今年上半年,我们的樱花庄园火了!慕名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最令职工们兴奋的是,在游客们赏花时,并没意识到这片樱花林曾经是采矿留下的废石场。
“我们如今还根据莲花山景区实际和资源禀赋,融入‘福’文化等新内涵,培育多重业态,实现文旅农深度融合。”石向荣说,海垦旅游集团还将在此打造系列夜游产品,其中,演艺产品是至关重要的一环,计划利用莲花山景区的矿坑剧场,打造水幕光影剧场。
下一步,海垦旅游集团在打造莲花山景区时,将进一步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旅游发展全域化、旅游供给品质化、旅游业态多元化发展,丰富产品供给,为国内外游客贡献高水准的海南农垦旅游产品。(海南日报那大9月14日电)
编辑:叶霖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