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深海所多渠道引入各级人才 吹响深海探索的海南集结号
位于三亚市鹿回头半岛的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以下简称深海所)科研园区,是海洋人才聚集之地。截至目前,深海所在编人员213人,研究生及以上学历163人,占比77%;专业技术岗位中,正高级岗位30人,副高级岗位33人。
从成立初期的几十人,到如今200多人的人才队伍,深海所人事教育处副处长傅萍感慨这样的成绩来之不易。“从筹建初期的‘边建设,边招人,边科研,边产出’,依靠核心人物引领组建队伍,为青年科研人员搭建干事创业的平台,到注重人才队伍层次化和阶梯化、招募优质应届生群体,再到今年实施特别研究助理制度、设立海洋科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深海所根据科研工作需求,不断探索、创新人才引进方式,组建优质的人才队伍,为海洋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傅萍说。
核心人物带人才
“不知不觉中,我已经在这里工作了6年,算是所里的‘老人’了。深海所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参与国家重大研究项目的机会很多,在这里工作很有获得感和价值感。”深海所深海地质与地球化学研究室副主任李季伟感慨。2013年,李季伟在老师彭晓彤的引荐下,从四川来到海南,投身于深海事业研究中。
彭晓彤时任深海所首席科学家,现为深海所副所长,同时为深海地质与地球化学研究室的学科带头人。在他的引荐和带领下,一支踏实肯干、以青年科学家为主的团队逐渐建立起来,近年来在深海地质与地球化学研究领域取得了多项重要研究成果。
这是深海所通过核心人物引领、组建人才队伍的生动事例。“我们通过中国科学院人才项目、深海事业人才平台、国家海洋科技战略科学家等平台和渠道,引进一批海洋科学研究领域领军人才,由他们组建队伍,开启相应的研究工作。”傅萍介绍。
建设人才队伍,深海所还注重层次化和阶梯化模型构造,避免扎堆和断档。“除通过学科带头人引领组建队伍之外,我们通过参加校园招聘会、进入学院面对面宣讲、在网站发布招聘信息等多种方式,关注高校毕业生,特别是琼籍学子,吸引他们回家就业,增强人才稳定性。”傅萍说。
没有单位只有岗位
身份从学校老师转换为助理潜航员,跟随“探索一号”科考船圆满完成多项深海科考工作……基于深海所与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开展共同培养潜航员项目,海南热带海洋学院的副教授苏静实现了深海梦。这背后,是对深海所“没有单位,只有岗位”用人理念,以开放的胸怀接纳四方英才的生动诠释。
“在海洋科技领域,我们打破部门界限、系统界限、单位界限、学科领域界限,与中国科学院内外、海南省内外、涉海与不涉海的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签订合作协议,使各类优质团队和科技人才以灵活的形式加盟,形成了跨地域、跨行业和跨系统的联合体。”傅萍介绍。
不求“为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在深海所,没有单位,只有岗位,各类人才在这里拼命实干,大胆创新,发挥自己的价值。目前,深海所已经牵头组织完成4次万米深渊综合科考工作、顺利开展4500米载人潜水器“深海勇士”号的海试及实验性应用科研任务,这些与各类人才积极贡献分不开。
“通过几年的努力,从最初的23家合作单位发展至如今的70多家,特别是2018年立项的中科院A类先导专项‘深海/深渊智能技术及海底原位科学试验站’项目,吸引了中国科学院内38家、院外19家单位1500多名高精尖缺人才加入,组建了强大的深海科技联盟,为后续科研工作的开展奠定了人才基础。”傅萍介绍。
灵活岗位待遇留人
“这里的管理方式很人性化,学术氛围很浓厚,我们可以专心做科研。”3个月前,刘皓从广州来到三亚,成为了深海所一名特别研究助理。在常规的人才引进模式基础上,深海所大胆探索创新,不断拓展人才引进平台。
从今年6月起,根据中科院的统一部署,深海所开始实施特别研究助理制度,目前已招聘了10名特别研究助理。“中科院为扩大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后备队伍,加强青年科技人才流动队伍建设,设立特别研究助理制度。研究所积极响应并执行。通过特别研究助理制度,让人才可以享受更高一级的专业技术人员待遇,从待遇方面引人。”傅萍说,特别研究助理制度的实施,大大缓解了日益增长的科技人才需求与编制不足的矛盾,有利于建立青年科技人才择优遴选机制。
今年9月,深海所还设立了海洋科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搭建了吸引博士后人才加入的平台,这将促进人才引进工作的多元化、高质量和国际化,为海洋科学研究提供更多智力支持。
此外,深海所重视研究生培养,已挂牌成立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上海交通大学“社会实践基地”等,目前共有124名在读研究生。
原标题:
中科院深海所多渠道引入各级人才
吹响深海探索的海南集结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