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城市与湿地和谐共生

26.10.2018  23:05

  时下,在海口,进行一次湿地游成为市民在节假日的绝佳选择。入选“国际湿地城市”,更是为海口增添了一张耀眼的名片。在推进湿地保护和修复过程中,海口严格落实中央对海南“三区一中心”的战略定位,特别是针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进行了有益探索。

  湿地保护修复成为生态样板

  海口市依河傍海,与水相连。但与国内其他地方一样,海口也曾经出现湿地面积逐年减少,水体污染日趋严重,生态功能持续退化。近几年来,海口进一步提升“良好的生态环境”这一发展核心竞争力,以湿地修复和保护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不断探索和创新城市生态治理模式。

改造后的东湖水质良好,引得大量池鹭栖息。李天平摄

  如果说城市是人的肌体,那么内河就是血管,水质好坏影响着城市健康。美舍河全长约16公里,纵贯海口南北,流经龙华、琼山、美兰3个区,由海甸溪汇入大海。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美舍河清澈见底,两岸鸟语花香。但随着经济发展、人口增加和城市化的推进,美舍河产生一系列环境问题,不仅影响城市形象,更影响沿岸市民的生活。此前反复治理效果甚微,主要由于河道流经老城区管网不完善;上游存在种植业、养殖业等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协调难度大;河道的水泥护坡更使得自净能力锐减。

昌旺溪水质良好,美丽的水菜花盛开。石中华 摄

  2016年4月,海口启动美舍河综合治理工程,将水体治理融入生态修复,以水体治理惠及民生,用生态修复进一步激活城市的发展动能,提升城市的颜值和价值。不到7个月的时间,在3.5万平方米的垃圾堆填场上建成全国最大的梯田湿地,其中1.4万平方米梯田湿地具有八级净水功能。于是人们看到,岸上混凝土岸线被拆除,转而种植重阳木、椰子树等本土树种;岸边铺设亲水栈道,河道内成功引种了红树林,既美化了景观,又净化了水体消除污染。“海口美舍河治理为海南生态省水环境治理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美舍河治理能够很好地截污,又能够很好地恢复它的生态系统,还能够利用生态系统当中的一些功能来净化水质,这些都有很好的借鉴意义。”中国工程院院士曲久辉对美舍河的治理极为肯定。

  如今,沿岸居民告别了20年不敢开窗的历史,周边商业圈也随之兴旺,美舍河已成为水体治理示范样板和典范,成为市民和游客休闲的首选地。湿地、鸟儿、美景,一幅幅绝美的生态画卷一一呈现。美舍河凤翔湿地公园建成后实现了水生态和水休闲功能相统一。自开园以来,相继举办了“深呼吸游海口”徒步游、定向运动挑战赛、全民健身大展演活动、瑜伽文化体验等活动,吸引市民游客纷至沓来。2017年9月,美舍河成功获批第十七批全国“国家水利风景区”。

  “这里满眼绿色、鸟语花香,逛一逛有利身心健康。”今年国庆期间在海南旅游的黑龙江游客张雪刚来到美舍河凤翔湿地公园。他说,公园处处是美景,绿地与城市相结合,人与自然更融洽。

  湿地文化重拾城市历史记忆

  美舍河不仅是一条美景之河,也是海口地区的文脉之河,串起了一座城的古今岁月,留下了一座城的胜景遗迹,沿岸汇集了海南文化体育公园、府城、五公祠、仙人峒、南溟古刹——大悲阁等全省最重要的人文历史场所,南洋文化、海南本土文化在此交相辉映。美舍河畔,曾屹立过一座辉煌古塔——明昌塔,孕育了海口的发展,是海口城市更新和文化复兴的重要载体。历史上的明昌塔是一处远近闻名的人文景观,是琼山先民泛舟海上的灯塔,被称为“琼州第一塔”。

美舍河凤翔湿地公园生机勃勃。石中华 摄

  目前,海口正以明昌塔重建工程为抓手,通过文脉挖掘梳理,以点带面,深入开展美舍河沿岸文脉挖掘和修复工作,增加区域文化内涵及价值,形成环境生态优美、文化特色明确、产业绿色经济循环有序发展的美舍河流域文化生态综合体,充分发挥“文化+旅游”的优势,全面促进海口整体生态文化发展。“明昌塔蕴含政治清明、文化昌盛,反映当年海口的社会状况。”国家文物局文物专家组成员朱宇华说,在明清两代,明昌塔热闹非凡、文风鼎盛,今天的重建就是重拾海口城市历史。“明昌塔的重建跟我国的文化复兴是一脉相承的,希望海口后期的发展过程中,继续挖掘民族文化的记忆。

市民在新旧沟湿地蛇桥上漫步。石中华 摄

  “明昌塔的本身是非常有意义的。许多人一直认为海南地处天涯海角,是远离中华核心文化圈的地方,实际上海南与华夏文化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这些联系通过文明载体比如塔来呈现。”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贾珺认为,明昌塔有非常明显文化地标的含义,与一般的佛塔有明显的区别。首先,对当地人民文化生活有很大的推进作用;其次,具有一定的宗教祭祀功能;再次,兼具灯塔的作用,显现海口作为港口城市的特殊性;第四,还具有观光功能。这四点特性组合起来,明昌塔在全国范围内都属比较难得的人文景观。有机会对其进行重建,在文化传承的同时,再赋予一些新时代的文化含义,对提升城市的形象、加深公众对文化的认识都是非常有价值的。

  湿地产业融合绿色发展途径

  “湿地的保护与发展不是对立的。”国家湿地科学技术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林业大学自然保护区学院副院长张明祥说,湿地保护是为了更好地合理利用,湿地发展是在坚持保护前提下的可持续性发展。

潭丰洋湿地风光秀美,将海口城市更新后的生态美景展露无遗。李天平 苏弼坤 摄

  湿地保护区的部分区域具有自然观光、生态旅游、休闲娱乐等功能,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们。近年来,湿地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激活了海口市湿地生态旅游市场,周边居民通过旅游服务、湿地产品供给等形式获取切实利益,从湿地保护中获得收益,实现了湿地保护利用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作为1992年中国7个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的保护区之一的东寨港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开展湿地旅游一直是海口旅游一张名片,观红树林美景、品红树林海鲜是经典内容,依托红树林湿地开展民宿体验,年接待游客达20余万人次;龙华区龙泉镇涵泳村的千亩荷塘,每逢五六月份荷花盛开的季节,吸引许多市民和游客前去观赏,当地村民依靠荷塘增加收入超过1500万元;琼山区凤翔街道新潭村,因村前千亩大潭“谢潭”而得名,每逢初夏时节,潭面开满荷花,每年吸引二三万名游客前来体验观光;美兰区三江镇的“鹤舞九湖”,是湿地文化与农耕文化相结合的乡村生态旅游片区,每年吸引近5万游人到此旅游观光;秀英区永兴镇冯塘村曾是海口最偏远、经济较落后的村,通过引入社会投资,利用冯塘村生态资源建设的“冯塘绿园”,已成为一个集火山湿地、生态农业、民俗文化等多元素融合的乡村生态旅游区,通过旅游服务、旅游区务工和土地租金分红等,全村50多户村民每年每户能有2万多元收入。

三十六曲溪为农户种植水稻提供充沛水源。石中华摄

  人民骑兵营经常在美舍河湿地公园、五源河湿地公园等组织湿地骑行活动,每次参与活动的运动爱好者众多。其负责人王忠说:“通过骑行、徒步的方式促使更多的市民和游客走进海口湿地,感受海口生态之美,推动人们更深了解湿地生态价值,从而更好地保护湿地。

  “海口应该从单纯注重保护,走向‘保护—恢复—利用’有机结合。”重庆大学资源及环境科学学院教授袁兴中说,海口探索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实践中,要争取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同步发展,开发湿地生态农业、湿地生态旅游业等。

  湿地城市的建设带来的良好生态环境也提升了海口的吸引力。目前,全市依托生态环境优势大力发展绿色产业,运用绿色低碳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促进传统产业向绿色产业转型升级,打造绿色产业体系。

海口:聚磅礴精神力量 谱椰城发展华章
  10月31日傍晚,海口美舍河凤翔湿地公园八级净水梯田区域华灯初上,不少市民纷纷走出家门在梯田内散步锻炼。据了解,美舍河凤翔湿地公园安装亮化灯约1.南海明珠
海口潭丰洋全域旅游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署
   10月23日,风光秀美的潭丰洋湿地。南海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