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治志 传承文明——访省委党史研究室(海南省地方志办公室)主任毛志华
■ 本报记者 陈蔚林
地方志是全面系统记述一个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
2006年5月18日,国务院颁布《地方志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2011年5月31日,海南省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海南省地方志工作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自2011年7月1日起施行。
在《条例》颁布10周年、《规定》颁布实施5周年之际,本报邀请到省委党史研究室(海南省地方志办公室)主任毛志华,对依法治志问题进行深入剖析。
海南修志历史悠久成果丰硕
毛志华透露,海南有1000多年的修志传统,但由于战争、保管等方面的原因,现仅存旧志50余部。像明正德《琼台志》、清道光《琼州府志》和民国《海南岛志》等,都是我们了解海南建置沿革、民俗文化演变,研究海南历史发展进程的珍贵资料。
1988年海南建省,省政府成立了海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及其办公室,由省长任编纂委员会主任。1990年1月,省四套班子办公厅联合行文,颁发了《〈海南省志〉编纂方案》,全面启动《海南省志》的编修工作。
毛志华介绍,我省第一轮修志的《海南省志》63部分志和19部市县志目前已全部出版,《海南年鉴》出版了24部,累计出版字数近亿字。
2007年2月,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联合印发《海南省第二轮省市县三级志书编纂方案》;2008年底召开第二轮修志动员大会,全面启动了第二轮修志工作。目前,我省第二轮修志已进入统稿总纂阶段,包括《三沙市年鉴》在内的19个市县都出版了地方年鉴。
此外,全省各级修志机构充分利用修志过程中所搜集到的资料,进行省情、市情和县情研究,编写了大量的地情书、专业志和资料汇编等,累计出版各级各类志书和地情书100多种10多万册。“我们还开通了海南史志网,海南史志馆也正在建设中,建成后将成为我省重要的省情地情展示窗口。”毛志华说。
切实做到“一纳入,八到位”
毛志华介绍,《规定》共有22条,分别对地方志的立法范围、主体客体、职责要求、审查验收和法律保障作了具体规定,是对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的补充和具体化。
比如,《规定》要求承担地方志编纂任务的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应当将编纂地方志工作列入年度工作计划,并对所编纂的地方志初稿质量或者所提供资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为了确保修志工作有序推进,《规定》还增加了处罚内容,加大了处罚力度。
“贯彻《条例》和《规定》,最关键的是要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持,志办牵头,各方参与,社会支持’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毛志华说,地方志历来属于“官书”,编纂志书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也是各有关部门的法定任务。我省第二轮修志,计有省志1部56个分志,地级市志2部,县级志书20部,是一项宏大的文化系统工程,涉及部门多、专业性强、工作量大,要切实把地方志工作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多举措推进我省第二轮修志工作
2015年9月,省委党史研究室(省地方志办公室)配合省委督查室对少数修志工作滞后的省志承编单位和市县进行督查,严格按照《海南省第二轮省市县三级志书编纂方案》部署,推动各市县、各部门按时按质完成地方志编纂任务。
“我们将针对修志过程中呈现出来的难点和问题,分别举办不同内容、不同性质的培训班,提高从业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专业水平。”毛志华希望,地方志工作部门要转变工作方式,由一件工作向一项事业转变;由单纯编鉴修志,向编鉴修志与开发利用地情资源并重转变;由方志部门单兵作战,向协同各部门并肩作战形成合力转变;由单一向承编单位下达任务,向自编、特聘、外包等综合实施转变;由以往“等稿上门”的被动行为向提前介入、主动上门服务转变。
未来,省委党史研究室(省地方志办公室)将建立修志人才网和专家库,聘请一批史志专家、史志爱好者、离退休老同志担任编修顾问,解决修志人才缺乏问题。同时,切实做好全省史志资料年报制度的实施和名镇志的编修工作,为我省地方志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夯实基础。
毛志华说,省委党史研究室(省地方志办公室)将全面落实《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编制出台《海南省2016-2020年史志工作规划》,推进我省第二轮修志工作稳步发展,确保2019年前全省志鉴编修实现全面完成、全面覆盖。
(本报海口5月17日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