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文物普查显示:文物保护利用情况不容乐观
当人们还在争论“海南究竟是文物大省,还是文物小省”的时候,记者近日在与可移动文物普查人员环岛走访调查时发现,海南文物保护、挖掘和利用情况不容乐观,甚至令人担忧。
多重危害考验凋敝遗存
按照国家统一安排,海南省自2012年12月起开展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根据要求,此项普遍工作将于2016年年底结束,历时4年。
今年5月20日,海南省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阶段工作会议公布,初步摸清海南有可移动文物总量近10万件(套)。如果与其他省市比,海南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收到的文物确实少得可怜。然而,问题还不仅此,一次匆匆走访,我们就发现:三亚市博物馆多年来不能正式开放,库房内黑暗封闭的箱子里,一件清代早期的黎族罕见麻料手工织毯,与黎族劳动器皿堆放一块,多年来无人问津;作为研究中外交流、伊斯兰教在海南的流传和回族历史的重要遗存、唐宋时期伊斯兰教珊瑚石古墓碑损毁严重;苏东坡等文人学士、富商巨贾曾经走过的澄迈古官道、古村落,断壁残垣,无人认识和理会……
镜头一:三亚博物馆。从1989年成立至今已有25年、地处我国著名旅游城市的三亚博物馆,一直蜗居于三亚市文体局大楼里,200平方米的总面积由一间小办公室和库房构成,被同行称为“有名无实的博物馆”。记者在博物馆的库房里看到,多年征集而来1200多件文物,大部分都还没有被鉴定,有陶器类、瓷器类、木器类、铁器类、铜器类,还有纸质类,全部放在一个库房内,甚至大小物件相互叠放;一块完整而又珍贵的穆斯林珊瑚石碑,用一个塑料编织袋蒙盖被放置门角边,旁边放置一盆水以维持珊瑚石材质所需要的湿度。整个库房没有恒湿、恒温设备,没有采取任何科学的技术手段进行分类保护。
三亚市博物馆的各类文物多年来“藏身”于一个库房内,没能被分类保护和展示。新华旅游网王祝华摄
面对此种尴尬,三亚市博物馆馆长孙建平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们对文化等精神层面的需求越来越大,博物馆成为旅游的重要因素和景观,是游客经常踏足的地方。作为著名旅游城市的三亚,每年到了旅游旺季,尤其是春节期间,三亚市博物馆都会接到很多询问电话,许多游客甚至找上门表示:三亚的阳光晒了,海水泡了,椰子水也喝了,最后想到博物馆来,看看三亚的历史文化。孙建平说,这时候我只能非常遗憾地告诉他们:“抱歉,三亚没有市级综合博物馆,不能满足你们的要求。”孙建平说,一些国内外同行想来三亚博物馆陈列和展览,但也非常可惜,三亚成立地级市27年,至今仍没有独立博物馆场馆,没能对外进行深度的文化交流。
镜头二:澄迈封平约亭。封平约亭,位于澄迈县境内的一座火山石建成的四合院式布局古建筑,始建于清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是当年琼州府封平都治所,也就是议事的场所。亭内有多块清康熙、乾隆时期遗留的碑刻,碑刻内容广泛,上奉皇帝御旨、官府谕示,下至市场管理、“彰善纠恶”教化等。约亭地处当时交通要到,围绕其周围商贸物流繁盛而形成市集,市集街巷由光滑圆润青石板铺就,两边铺面林立,并立有多块集市行界碑,示意肉、鱼、米、油、盐等均分界而卖,依据约定而交易。当地年纪较长的村民王先生回忆,父辈经常给他讲起,清朝、民国时期,这儿不仅白天买卖不断,即使到了夜晚也是人流不息,每每落日西斜扎台唱戏直至拂晓,一片灯火辉煌的景象。如今,文物普查工作者们走在这个由文化的记忆、符号、传承铺成的古村落里,不得不面对断壁残垣、岌岌可危而无人理会和修缮的窘境。
镜头三:海口“琼海关1893”古界碑。这是一块可以追溯自宋代海南海岸通关史的重要历史遗存,在1997年被收藏到海口市博物馆的库房后,再也没有机会在世人面前“露过脸”。
镜头四:临高角灯塔。作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已被国际航标协会列为“世界一百座历史文物灯塔”之一的临高角灯塔,由法国人在清光绪年间建造,至今仍然发挥着导航作用,按理可成为海南历史文化的一张名片,也因为没有得到很好宣传利用,灯塔所在的临高角解放公园一年的游客入园量不到150人次,不及海南中部一景区——呀喏达入园量150万人次的万分之一。
国际旅游岛不可缺少灵魂基因
记者调查发现,和三亚市、澄迈县、临高县的情况一样,海南省各市县文物保护均存在要么有馆藏没展馆,要么有文物无保护手段,或者文化被肢解等各种问题。
应该说,文物随着时间、环境的变迁会造成自然消亡,是一个不可抗拒的自然趋势,但可以通过积极的保护措施来延缓这一过程,然而,多年来地方政府的文物保护意识和措施落实的“兴趣”缺失,构成了海南文物保护的最大危害。
上一页 | 1 2 3 |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