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绝“倒奶杀牛”需要建立收储机制
中新网1月13日电 近期,中国不少地区的奶农正经历乳业“寒冬”,山东、河北、内蒙古等地出现奶农大面积“倒奶杀牛”事件。对此,《澳门日报》13日发表社论称,针对“倒奶杀牛”现象,长远而言,内地要建立生产监测和风险预警机制,建立收储机制,合理调节洋奶粉进口量,同时加强宏观政策指引,制定乳业发展长远战略,引导中国奶牛养殖由“散、弱、小”走向规模经营,乳业从传统走向现代化,从根本上帮助广大奶农摆脱“倒奶杀牛”的悲剧。
文章摘编如下:
近期,内地“倒奶杀牛”现象愈演愈烈,目前已蔓延至广东、山东、江苏、河北、内蒙古、黑龙江等地。看着奶农把白花花的鲜奶倒掉,或把昔日高价买来、辛苦养大的奶牛不计成本转手,甚至宰杀,让人心痛。从早几年的“奶荒”到近期的“过剩”,内地奶农的感受如坐“过山车”,背后暴露出内地乳业发展一系列问题。
自2013年以来,内地饲料价格、人工等养殖成本不断上升,但生鲜乳收购价不升反跌,从每公斤6元跌到当前的3.8元,青海、山东的散养户奶价更跌至每公斤1.6元。部分地方奶站甚至拒收生鲜乳,奶农被迫“倒奶杀牛”。
内地生鲜乳价格大幅下跌主要受国际市场影响。去年以来,国际奶粉价格持续走低,同样一吨进口奶粉,到岸价比国产奶粉平均低1万元左右,乳品企业更愿意用进口奶粉作为加工原料,对国内生鲜乳的需求明显减少。加之去年国内生鲜乳产量增长5.2%,但乳制品消费市场低迷,进一步导致奶源的供过于求。
除了奶源过剩、消费低迷,“倒奶杀牛”还有一大深层次原因——奶农与奶企间关系失衡。农业部奶业办公室副主任邓兴照指出,与奶业发达国家大都实行养、加、销一体化经营不同,中国奶牛养殖和乳品加工脱节,乳品企业掌控生鲜乳的收购权和定价权,奶农在价格上没有发言权,“奶少时抢奶、奶多时拒收”,成为乳企和奶农失衡关系的真实写照。
奶牛养殖是内地不少农民脱贫致富的希望,而且很多奶牛都是靠贷款购买,如果“倒奶杀牛”现象继续蔓延,众多奶农的生计将大受影响。
这一现象蔓延更可能危及中国奶业发展安全。专家分析说,国外奶农实力较强,他们可以长时间地低价销售,当中国的奶牛杀得七七八八后,国外奶农再集体提价,届时中国乳企毫无议价能力,只能任人宰割,因此当前的“倒奶杀牛”问题不容忽视。
其实,“倒奶杀牛”在内地并非首次,每隔一段时间,奶荒和杀牛便会不断交替上演。“滞销降价——倒奶杀牛——紧缺涨价——买牛扩容——滞销降价”似乎成了内地乳业发展一个难以摆脱的“魔咒”。这一“魔咒”暴露出市场失序、奶农抗风险能力弱、政府指导管理缺位等问题。
受当前乳品企业库存奶粉较多、乳制品消费增速下降、国际市场预期增产降价以及中国与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逐步落实自贸协定等因素影响,未来内地乳品企业收购国内生鲜乳的积极性仍不高,养殖小区和散养户仍将面临较大压力。
针对“倒奶杀牛”现象仍可能扩大蔓延,政府应出台应急措施,一方面督促乳品企业履行收购合同,鼓励企业收购国内的生鲜乳;另一方面,落实奶农救助补贴等多种措施,帮助奶农度过难关,将奶农的损失减到最低。
长远而言,内地要建立生产监测和风险预警机制,建立收储机制,合理调节洋奶粉进口量,同时加强宏观政策指引,制定乳业发展长远战略,引导中国奶牛养殖由“散、弱、小”走向规模经营,乳业从传统走向现代化,从根本上帮助广大奶农摆脱“倒奶杀牛”的悲剧。
相关报道:“倒奶杀牛”是产业转型之痛
多地频现奶农倒奶杀牛 养殖成本上涨鲜乳被拒收
中国奶业近年屡陷市场怪圈:从奶荒牛贵到倒奶杀牛
广东奶农每天倒奶超20吨 称不求高价只求收奶(图)
河北奶农因奶价狂跌每日倒奶 养猪户买鲜奶喂猪
央视报道海口垃圾倾倒南渡江 多部门联合整治(图)
奶价比矿泉水便宜 牛奶滞销引发青海奶农倒奶卖牛
牛奶黄曲霉毒素源头调查:10月份前未曾因此倒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