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于“每只车轮都有档案”

02.09.2015  11:28

              8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就切实做好安全生产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天津港“8·12”瑞海公司危险品仓库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以及近期接二连三发生的重大安全生产事故一次次给人们敲响了沉重的警钟。如何防止或减少安全生产事故的悲剧发生?除了从大的方面要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始终把安全生产放在首要位置外,还要树立细节决定成败的观念。

              最近看到《长江日报》上的一则新闻《每只车轮都有档案》,报道了武昌客车车辆段对开行累计40万公里的火车都要进行一次大保养。检修工汪召坤负责对火车的轮对也就是轮子及轮轴进行保养。汪召坤说:“我们为每条轮对都建立了档案,哪条跑了多少公里、哪条该保养了,都心中有数。一条轮对要经过60多道工序的检查,才能打上合格的标记。”

            “每只车轮都有档案”,让笔者想起了“每部电梯都有档案”“每种食品都有档案”之类的提法,说明档案与安全生产及产品质量息息相关。我们面对任何产品都可查到“出身证”“源代码”“元数据”,可倒查、追溯安全事故和安全隐患的源头和缘由。试想,检修人员每天至少检测40条轮对,合格后再返回到武汉铁路局管辖的2900多列火车上。如果轮子与钢轨接触的部位有一丝裂纹,对于高速行进的列车来讲,后果不堪设想。

            我们要为“每只车轮都有档案”点赞。它给我们的启迪无不深刻。

            档案是一种客观存在。它与所记录的事物是皮和毛的关系,两者是相互依存的。档案要像影子一样,你喜欢也好,不喜欢也好,它都在那里。建档是企业安全生产的内在要求,一道工序是下一道工序的前提条件,是出厂投入运营的“准生证”。

            档案是一种细节把握。作为痕迹管理的载体,它无疑是枯燥的、琐碎的,甚至“细小到尘埃里”。在《每只车轮都有档案》的消息中,介绍了探伤工胡军用肉眼发现轮子外部裂纹后,做下记录送修,内部看不到的裂纹则借助于超声波的机检,做“心电图”看有没有问题。这种人检和机检的档案记录为安全生产上了一道“双保险”。

            档案是一种责任担当。每个记录背后都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安全生产过程的精密和产品质量的可靠需要靠档案说话。一切事故的发生都能找到蛛丝马迹的线索,靠什么?靠档案说明责任链条背后的缺失之处和薄弱环节,使之成为责任追究的依据和防患未然的探索素材。

            对于火车大保养,档案是轮回生命的千秋。

            对于安全生产和事故防范,档案是微小细节里的乾坤。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5年8月20日总第2801期 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