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外地人对骂”视频主角道歉 自称为了出名

12.01.2016  09:37

  1月9日,多家媒体转发了一段标题为 “北京男子地铁与人互骂:是不是卖早点的?别来北京!”的视频,部分甚至达到了数千条的转发量。这段时长1分41秒的视频中,两名年轻男子分别以“北京人”和“外地人”的身份发生激烈争吵。其间,一些言语带有明显的“地域”色彩。

  这段视频在被传播至网络后,迅速被众多媒体转发,并被冠以与“地域之争”有关的标题。而北京青年报记者通过连续多日的调查发现,这段引发众多口水的视频不过是有人为出名而摆拍的。昨日当事男子公开鞠躬道歉。

   事件

  视频内演员现身道歉

  1月9日,一段发生在北京地铁6号线,名为“北京男子地铁与人对骂:是不是卖早点的?别来北京!”的视频在网上热传,且有多家媒体对这段视频进行了转发,引发网友热议。

  视频中,坐在座位上的“外地人”反复称对方是“废柴”,“真是给北京人丢人”。“北京人”闻听此言立刻大声回应:“不爱来就别来北京啊。”“外地人”则称:“我是来搞建设的,不像你……”随后,“北京人”说道:“你是不是来卖早点的……不爱听别来北京……外地人。”随后,这段视频中多次出现的“北京人”“外地人”相互争吵的细节在网上引发热议。

  但很快,有不少网友指出,该视频存在明显的摆拍迹象。而在采访中,一位目击事件过程的市民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对骂”一事发生在7日下午,两名男子在地铁上争吵得很突然,且两人在车上“约架”,但在地铁常营站下车后并未打架,而是和另外几个人聚在了一起,“看起来关系挺好的样子”。

  1月11日,本报再度对此事进行调查,发现“北京人外地人对骂”视频中的两名当事人系演员,且其中一位当事人向朋友承认“对骂”一事系炒作。

  昨日,视频中扮演“北京人”的当事人马明(化名)主动与北青报记者取得了联系。他证实该段对骂视频并非真实事件,并当面讲述了视频从策划到拍摄的整个过程。此外,马明还希望通过北京青年报向在此事中受到感情伤害的人们,进行真诚的道歉。

  马明说他来北京当演员已经6年了,但是一直没出名。在拍摄这段“地铁对骂”视频之前,他也拍过不少带有粗口的视频,但是一直没火。当他发现这段视频在网络上造成很大影响后,“有点害怕了,想回老家躲躲”。马明坦言,发“地铁对骂”视频是为了让自己出名。

   讲述

  来京演戏6年没起色 为出名摆拍视频

  昨日,北青报记者联系到视频中以“北京人”身份与“外地人”对骂的马明(化名)。马明介绍称,自己是山东烟台人,来北京做演员已有6年。“但演艺事业一直没有起色,所以想拍点有个性的东西来推广自己,像偷拍、抓拍出来的那种感觉”。

  马明告诉北青报记者,像“地铁对骂”这样爆粗口的视频,他之前也拍过不少,都上传在网上,但并未引起关注。当北青报记者询问其为何要在视频中突出“北京人”、“外地人”这样的关键词时,对方回复称这是他们最初设计的脚本里面的,但是他并不清楚这会涉及到“地域之间的矛盾”。

  马明告诉北青报记者,7日下午,他和勇纪(化名)以及其他朋友一行四人上了地铁6号线,计划是由朋友扮作乘客,“偷拍”他和勇纪在地铁上的一段争吵。“在这条传出来的视频之前,我们已经拍过一条,但因为我和勇纪对台词的时候笑场了,所以就作废了。

  马明还称,网上流传的这段视频并不是他的朋友们拍摄的,“应该是当时真的乘客拍的”。而“争吵”结束后,他和勇纪“约架”,只是因为对完了台词,他们想找个借口离开。“下车之后,我们还围在一起看了朋友们拍的东西。

  之后,这段视频在秒拍和微博上得到多家媒体和网络大V的转发,引发网友热议。

   对话:“想跟全国网友说声对不起

  北青报:为什么想到拍这段视频?

  马明:我这个人匪气比较重,毕业之后我也没接到很多正面的那种角色,我的形象跟现在流行的“小鲜肉”、韩流范儿也不太符合,接到的都是负面角色,所以我就想出一个办法,用手机自己拍自己,拍自己那种带匪气的视频,包括我自己演戏的时候也拍下来,然后发到网上吸引关注。

  北青报:拍摄这段视频是为了炒作自己吗?

  马明:不能算是炒作自己,只是想推广自己,以后可以拿着这些视频给导演看,然后能够接戏。

  北青报:但你在朋友圈里承认是“炒作”。

  马明:事情发生后第二天,在网上看到传的都是我自己的这段视频,我特别兴奋,觉得“我火了”,有老家的朋友发微信问我,我当时想“”一下,都是发小什么的我就随口一说是“炒作”,但我是个小演员,没那种炒作的本事。

  北青报:那这段视频是摆拍的?

  马明:是的,是我和朋友策划的,我们也有脚本、也会对台词。

  北青报:原来就计划是一个“北京人”和一个“外地人”对骂?

  马明:拍之前没想那么多,当时角色设定很简单,就是一个北方大汉欺负一个“南方娘炮”,其他的东西都是临场说的,说一遍一个样。脚本大体就是:我欺负他,骂他,然后他反抗,我俩就动手,然后看有没有人来拉,没人拉我们就下地铁,有人拉就和了。

  北青报:事前没想到“北京人”、“外地人”比较敏感?

  马明:之前我没想过。

  北青报:那为什么要提到“卖早点的”?

  马明:“卖早点的”这句就是我当时随口说出来的。

  北青报:那什么时候你觉得不太对?

  马明:视频最开始一直在百度首页顶着,我当时第一反应挺高兴,“好多人都看见我”,“我上首页了”,但是后来一看评论下面都是来骂我的,然后又说这个什么“外地人”、“歧视”什么的,然后我一看坏了,这事不对,然后就赶紧不说话了,把电话什么都关了。

  北青报:那对于视频传播之后引发的讨论,你如何看?

  马明:我觉得挺抱歉的,想给全国网友们、给北京人,包括这些在北京的外地人在内的所有人道个歉,说声对不起,因为这件事伤害了大家的感情。

  北青报:那跟你一起“对骂”的勇纪你认识吗?

  马明:我不认识勇纪,我一哥们介绍的,他说他有一朋友演“娘炮”演得挺好,见面之后一对台词,觉得挺好的,就演了。

  北青报:你们的视频里多次提到“废柴”等词,是为了宣传某部影视作品或者与一些营销账号有合作推广吗?

  马明:没有,这段视频是我和我朋友一起策划的,不是给影视作品做宣传,也没有和大V合作。

   相关

  网络推手揭一般网络炒作的“三部曲

  目的或为出名或为做广告

  陈明(化名)是小有名气的职业网络推手,他也看到了网上那段地铁对骂的视频,他对这段被疯狂转发的影像评价并不高,“摆拍的痕迹明显,营销的效果也不好。

  作为早期拍摄类似网络视频“推手”中的一员,陈明也很难为自己曾经的作品寻找一个合适的名称,“伪纪录片、仿真街拍……怎么说都可以。

  但无论怎么称呼,目的却是相似的。陈明说,来找他做推广的无非是两个目的,一是炒作个人的知名度,二是为了某个产品进行推广。而之所以选择以这种“虚构真实事件”的方式,他觉得,无非就是因为相比“硬广告”,传播效果更好、花费更低廉。

  “如果视频中的情节被相信是真实的,可能人们会去关注后续的发展、搜索当事人的身份。”陈明说,在这样的发酵之下,关注度也会持续更久。

  而另一个关键的因素,便是来自于经济方面。企业找到陈明策划、拍摄一条视频,最高的价格也不过几万元,而如果是需求炒作的个人,通常在几千到万余元。还有些人则不会找到陈明这样的“策划人”,而是直接由朋友帮忙拍摄。“这比投放一条正式的广告,要便宜太多了”。

  地铁上拍摄可省场地费

  在一段“仿真视频”的拍摄过程中,陈明不只是简单的拍摄者,他还经常需要为前来寻求合作的人提出可行的策划方案。

  “那些需要推广产品的企业,要求通常会高些。”陈明写出的视频“剧本”还要交给企业更高层审核,而那些仅仅是为提高自身名声而来的个人,如果有一个他们可以接受的策划,往往马上就能投入拍摄。

  之后就是选择拍摄的地点,这当中也会有经济因素的考量。对于网络上这段对骂视频发生在地铁,陈明同样深有感触,“省钱呗,好多视频都爱在地铁上拍,也不需要租金。

  在陈明看来,一个合格的“仿真视频”必须经过三个步骤。首先是通过拍摄让人们相信事件是真实的,并且在网络上引起广泛关注、被大肆传播。

  “这需要一个周期,视频里的内容和人物被持续关注,甚至被人肉。”但陈明说,在这一过程之后,不管是被人们发现真相,还是拍摄者自我曝光,“总归会让人们发现内容并非真实的”。

  “但还有最重要的一步,洗白。”陈明说,当真相被人们发现后,拍摄者必须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可能是说这是在拍摄一段影视剧,也可能是说要呼吁人们关注某方面问题。“如果解释得当,对于个体或产品知名度的提高,或许会效果明显。

  炒作也需真才实学

  最近一次找到陈明的,是一名农民工。“他也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只是希望我能炒红他。”在圈子里浸淫多年,陈明已见过太多人抱着这样的目的来找自己。有些人可能已在“娱乐圈”闯荡过多年,也上过一些节目、接过一些角色,但在收入和名望上却依旧不能如愿。“转了一圈,他们似乎只相信炒作这种方式”。但陈明自己已轻易不再答应为个人“策划”类似的视频,他担心这会影响自己与企业合作,那也是陈明如今工作的重心。“要老拍那种视频,企业就不爱找你了。

  这是不少拍摄者、策划人所需求的发展轨迹,陈明说,除此之外一些则会前往视频网站担任编辑工作,用自己的眼光抓取存在传播价值的视频。在得知对骂视频中两人演员的身份后,陈明其实有些理解他们,“在北京打拼这么久,想要个机会吧。”但即使没有如今的轩然大波,他仍不觉得这段视频能帮到两人什么,“关于地域上的争执或许会引起关注,可之后呢?

  陈明自己也曾帮人策划过一段在地铁上的视频,那是个身手不错的小伙子,上演英雄救美的一幕。陈明寻思着,视频要是剧组看到了可能会找小伙子当武术指导。这是一条不变的准则,想用视频炒红自己,总要展现出来一些特点或长处。“不然,招来的只有骂声”。

  本版文/本报记者 张雅 刘汨 实习记者 王佳宁

  线索提供/李先生

编辑:王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