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每年人事档案收费数十亿元 从未公布支出细则

12.08.2014  10:37

  又到毕业季,对高校毕业生来说,如果不是到机关当公务员或者在国企就职,找到工作后还需要操心一件事——给自己薄薄几页纸的档案安个“”。安“”需要花钱,很多人可能不知道,面向庞大群体收取的这笔档案费,着实是个“天文”数字:北京每年收取的档案费超1亿元,广州华南人才市场每年收费也有数亿元。据专家估算,全国每年人事档案收费至少达数十亿元。

  保管档案,本应作为公共服务部门提供的公益服务,为什么还要收取费用?收取的大量费用都花在何处?对于这笔长期以来受到争议的管理费,记者进行了追访。

  □钱去哪了

  未曾公布保管费支出细目

  2002年到北京打拼的“北漂”李健,其所在的民营公司不管档案,需要他自己拿到人才市场挂靠。于是,从2002年开始,李健每年都要缴纳档案保管费。

  2013年前,档案每年收费240元。11年间,李健共花了2640元。2013年1月,这笔收费降至一年120元。十几年加起来,李健在档案保管上一共花了近3000元。

  “来北京10多年了,我自己还没买房,可是,给几张档案找个落脚的地方,却已经花了几千元。”李健苦笑。

  “档案也得‘租房子’,占地比群租房小多了,收费却跟‘豪宅’接轨,算给自己的档案买了个豪华卧室。”李健不解:一份薄薄的人事档案,为什么一年要收一两百元的保管费?

  近年来,全国每年高校毕业生超过700万人,除了国家机关公务员、部分退役军人、部分残疾人、失业者,按规定,其余所有人都需要缴纳档案保管费,每人每年需缴费上百元。

  根据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提供的数据,截至2014年6月底,北京市、区县存档机构共管理档案170万份,存档费于2013年1月起由240元下调至120元。不过,即便收费下降,每年产生的存档费仍逾亿元。

  专家估算,全国200多个地级市,每个市每年收费少则数百万上千万元,大城市动辄上亿元,全国每年收取的档案托管费至少达数十亿元。记者查询发现,全国尚无哪个省市公开过档案保管费的具体使用、支出细目。

  这笔钱到底去了哪儿?北京市人社局表示,收费标准是北京市发改委制定,采取收支两条线管理,收费统一上缴市财政,人社局没有截留,所需档案管理经费由财政局每年下拨。

  □存档现状

  案管理单位被指效率低档

  按照我国档案法、干部档案工作条例、流动人员档案管理暂行规定等法规,毕业生的人事档案属于国家法定、强制执行、归口管理的公共信息,个人不得截留和销毁。

  专家指出,按理说,档案保管应该是公共服务,就业和社保经办机构在国家规定中也属于公益服务性质,但现行的档案托管,采取的却是商业运作。据悉,各地人才市场从上世纪90年代起开始收取档案保管费,一些地方最初年收费曾达七八百元,在社会各界的呼吁下,近年来,财政部、发改委等部门对收费标准进行了限制,收费有所下调。

  一些专家表示,在各种档案托管群体中,公务员享受免费,国企职工由单位付费。这意味着,收入稳定的人群享受免费档案托管服务,而流动人员则要为自己的档案向管理机构付费,这让一些人觉得有失公平。而且,对于一些缴纳费用的人来说,其所享受的服务质量也有待提高。

  “工作调动或需要开具证明通常要等很久,人员不少但效率不高,手续烦琐,一件事得跑好几趟。打电话提前咨询基本无人理睬,还会互相推脱。”在人才市场挂档的杨予鹏告诉记者,“人才市场名为市场,但不是市场运作,都是挂靠在人社局下的事业单位。

  深圳大学管理学院教授肖俊表示,档案托管费像一个“怪胎”:是服务,但做起来不像服务;像买卖,但又不是买卖,还具有垄断性。因为“弃档”“自揣档案”是违法违规的,所以“消费者”甚至没有说“”的权利。

声明:所有来源为“海口晚报”、“海口网”的内容信息,未经本网许可,不得转载!本网转载的其他文字、图片、音视频等信息,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发现本网转载信息侵害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0898-66835631(传真),我们将及时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