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管好一棵菜开始破民生老大难
菜价“老大难”问题,历来在省“两会”备受关注,今年两会其热度空前,街头巷尾热议不绝。这是为什么?一方面群众忍受高菜价、低工资这种发展中国家旅游目的地普遍的民生困扰已经很久了;另一方面解决这个问题却并非易事,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没有出路,它涉及到产业结构转型、从田间到餐桌一整个链条的价格调控,不下苦功夫、不下死命令予以综合整治,根本见不了效;但同时,经济下行压力使老百姓对菜价等这一些民生“硬支出”价格的变动特别敏感,成为每天日常生活的切身之痛,改变现状的呼声一阵高过一阵。
民之所呼,政之所应。如果海南拿一颗青菜没办法,那么全面小康一定会欠缺说服力,因此,这个短板一定得补。
一段时间以来,省委、省政府多次表态、调研并部署,一步紧跟一步地往前推进;这次《政府工作报告》中再一次掷地有声:在一年内要“严格落实‘菜篮子’市县长负责制,采取综合措施,稳定和降低菜价”;在“十三五”期间要“加大物价调控力度,标本兼治,综合施策,力争扭转长期以来低收入、高物价的局面!”
敢于这么说的魄力和底气,来自于海南省的既有实践和特殊优势。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视察海南时说过:“海南省小、人口少,又实行省直管市县的体制,随着经济不断发展,最有条件搞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际上,坚持“小财政办大民生”、着力建设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先行区,海南在“十二五”期间已经在迈出了坚实一步,现在要继续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推,就要着力系统性、制度化地解决基本生活用品物价高企、出行难、就医难、教育发展不均且质量长期落后于内地等一批“老大难”问题。
除了扶贫攻坚外,扑面而来首要的就是抓好物价稳定,从“菜篮子”基地,到批发市场,到配送中心,到农贸市场,要一揽子查清并医治建设、流通、监管等链条中存在的“病症"。其次是要解决好基础教育资源的配置不均和质量不高的难题,这个问题老百姓也是多年来深受其苦,从幼儿园到小学到初高中,可以说财政的钱投了不少,但教育部门落实下去的成效还不尽人意,这就需要在工作方法、创新思路、考核方式等方面认真谋划、有破有立了,包括校长、骨干教师的跨地区、跨学校轮岗制,包括引进和培育好校长、好教师的三年计划,都应该像钉钉子一样抓下去。再有就是出行难,尤其是海口、三亚的公共交通深受诟病,多年未见疗效。还有就是提升医疗卫生保障水平,巩固提升全省“一小时三级医院服务圈”,完善并大力宣传大病保险政策,切实解决看病排长龙、一等老半天、一病全家贫的令人痛心社会现象,等等这些问题如果长期解决不了,或者说到不做到,必然就不利于最大限度凝聚一切正能量在改革发展的路上攻坚克难。
治理“高菜价”问题,人们看到了决心和希望。那么,什么时候也能实现学好上、车好等、病好治?
其实,对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解决的难度越大,一旦解决了群众的获得感也越强。只要各级干部用真心真情抓,真正换位思考、将心比心、以心换心,不让中央和省里的惠民政策在手里打了折、走了样,相信“十三五”期间的海南,一定是民生普惠、小康温馨、人心和畅的,海南的发展一定将更有温度,海南人的幸福将更有质感。
编辑:凌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