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来,脱贫路上百姓展笑颜

14.01.2020  23:20

   产业扶贫 2019年4月8日,在海口市石山镇施茶村火山石斛园,村民正在护养石斛。石斛产业已成为施茶村最重要的特色产业,2019年种植规模达到1000亩以上。 在石山镇,打造火山石斛小镇的发展定位也吸引了企业的目光。投资1.17亿元的石斛产业园在该镇揭牌,园区还与皖西学院开展合作,成功研发20多种石斛及兰科植物,2019年实现向社会供苗1亿株以上,产值超亿元。也带动了更多村民入股分红,让乡亲们得到实实在在的收益。本报记者 张茂 摄

   扶贫夜校 1月13日,海口市秀英区永兴镇建群村脱贫户和帮扶干部集中收看《脱贫致富电视夜校》。电视夜校自2016年11月18日创办以来,多渠道帮助贫困户学政策、学技术、卖产品、找工作、解难题,在普及脱贫致富政策、知识和技能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本报记者 李天平 摄

   消费扶贫 2019年9月30日,市民游客在陵水黎族自治县消费扶贫大集市上选购爱心农产品。 2018年10月以来,海南创新工作思路,积极探索“党政强力推动全保障、各方积极联动全覆盖、线上线下互动全服务和贫困群众自觉主动全参与”的“四动四全”消费扶贫新模式。截至2019年11月底,全省扶贫产品销售金额1.44亿元。海南消费扶贫创新模式不仅得到了国务院扶贫办的认可,还入选了中国(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第三批制度创新案例。 本报记者 武威 特约记者 陈思国 摄

   创新扶贫 1月13日晚,澄迈县大丰镇才存社区的贫困户用积分免费兑换物品。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激发脱贫内生动力,才存社区以积分制的方式记录贫困户参与的集体活动,并通过积分换取基本生活用品的方式,唤起贫困户“我要干”的意识,转变贫困户“等、靠、要”思想,调动贫困户自主脱贫发展的积极性,让“比着干”成为常态,切实把“扶智扶志”落到实处。 通讯员 王家专 摄

   健康扶贫 2019年9月4日,在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什运乡,全科医生唐甸健正在为贫困户检查身体。 截至2019年10月底,全省贫困村开展健康教育讲座共3720场次,同时结合家庭医生签约上门服务,定期对建档立卡贫困户、低保户、特困户等特殊人群开展个体化健康教育服务,全省共发放“健康教育处方”的贫困患者家庭67111户,发放健康“实用工具包”的贫困患者家庭40447户。本报记者 袁琛 摄

   驻村扶贫 2019年3月20日,儋州市峨蔓镇长荣村贫困户薛炳球的养殖场里,该村驻村工作队队员杜伟正详细询问产业发展情况。 2019年,在省打赢脱贫攻坚战指挥部统筹指导下,从省到自然村的五级战斗体系全部行动起来,从省、市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中遴选的优秀干部以星火燎原之势深入全省各个乡镇和村庄,协助当地抓好基层组织建设、脱贫攻坚、美丽乡村建设等10项任务,推动乡村产业振兴。本报记者 陈元才 摄

   乡村振兴 2019年8月14日,五指山市南圣镇新春村一派美丽乡村景象。五指山市南圣镇新春村是一个生态移民搬迁村庄,该村96户380人于2018年底整村搬迁,在政府优先就业、调配集体用地、光伏发电分红等措施扶持下过上了新生活。 截至去年底,全省17663个自然村,光网覆盖率达88.38%,排名全国前列;新改建变电站66座,配网线路893公里,农村从“有电用”向“用好电”“安全用电”转变;建成90处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惠及4.85万农村居民……海南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成果,带来的是海南农民的幸福生活。 本报记者 李天平 摄

  记者 傅人意

  过去一年,省委、省政府将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海南建设自贸区、自贸港的底线目标与第一民生工程,以背水一战的决心,坚决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

  2019年以来,全省坚持“三不减三提高三加强”,高质量完成了14496户45002人年度脱贫目标任务,剩余3个贫困村实现出列,五指山市、临高县和白沙黎族自治县等剩余3个贫困县(市)完成计划“摘帽”任务,全省农村贫困发生率由2018年的0.79%下降到0.01%,提前一年基本消除现行标准下的绝对贫困。

  省委还从省、市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中遴选出8685名优秀干部,组成2767支乡村振兴工作队,使海南成为全国唯一实行“一乡镇一队、一行政村一队”全覆盖的省份。

  我省通过采取“电视+夜校+961017热线”方式,激活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截至目前,电视夜校节目已开播165期,贫困户平均参学率达到90%以上。

  这一年,我省从实际出发,谋新求特,在产业扶贫、消费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社会扶贫等方面推行了一些创新性政策措施,奋力书写脱贫攻坚“时代答卷”,带领百姓奔小康。

编辑:叶霖嘉